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字萃亭,后改為粹庭,河南遂平人。他是豫劇現(xiàn)代化進程的奠基者與開拓者,也是中國戲曲文化史上罕見的集編劇、導演、劇團管理、戲曲教育、文化傳播于一身的全能藝術家,名副其實的“現(xiàn)代豫劇之父”。1919年—1929年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和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讀書。
樊粹庭先生天資聰明,自幼酷愛戲劇。1919年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3年預校升格為中州大學,樊粹庭轉入教育系學習。1929年獲得文科碩士學位后,應聘到河南民眾師范學院任教,兼任河南省教育廳主辦的《河南教育日報》編輯。次年被聘為河南省教育廳社會教育推廣部主任。在此期間,懷著革新梆劇的強烈愿望,樊先生棄政從藝,以高級知識分子身份接管永樂劇院,更名為“豫聲劇院”,從劇場、舞臺、器樂、聲腔、表演、服飾和劇院管理等施行全方位的革新,要求每位演員都自尊自重,明確演劇是教化育人、凈化人類靈魂的正當職業(yè)。
1935年新春,樊粹庭自編自導的婚姻家庭劇《凌云志》上演后,立即在當時省城開封引起巨大的轟動,結束了河南梆子無劇本的歷史。此后兩年間,樊先生相繼編排了《義烈風》、《柳綠云》等七臺大戲,場場爆滿,頌聲鼎沸,連那些鄙薄土梆戲的鴻儒耆舊都對新梆劇刮目相看。
1937年“七七事變”后,正值國難當頭,樊先生取東方雄獅警醒怒吼之意,將豫聲劇院更名為“獅吼劇團”,創(chuàng)作了《伉儷箭》、《克敵榮歸》等呼吁抗敵御侮、鼓舞士氣的新劇,并將演出所得全部捐獻到抗敵前線。1942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難的關頭,樊先生又創(chuàng)辦了“獅吼兒童劇團”,編寫新劇,訓練演員,率團演出,在西北地區(qū)產生了強烈反響。
樊粹庭先生自覺以“重大擔負者”自任,毫不懈怠地下“埋頭工夫”,一生共創(chuàng)作改編了67部劇本,執(zhí)導排演了數(shù)百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豫劇。他因人設戲,傾心為劇社臺柱陳素真打本子,后來逐步探索出因材施教、培養(yǎng)訓練各行當豫劇名角的人才教育模式,并確立了以編劇導演為中心,以演員為主體,以觀眾為接受和評判群體的互動機制,使豫劇薪火相傳,名角如林,唱響海內外,成為全國受眾最多、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梅蘭芳、田漢等戲劇大師就非常推重樊粹庭先生,彼此切磋交往甚密。新中國成立后,樊粹庭歷任西北文聯(lián)副主任、西安市文聯(lián)副主任、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1953年,率團參加赴朝慰問演出,受到彭德懷、賀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其后不久晉京調演,新編歷史劇《王佐斷臂》轟動首都劇壇,茅盾、周揚等文化界人士盛贊其劇作的豐富內涵和高超的編劇技巧!驹瓨祟}:樊粹庭:豫劇現(xiàn)代化進程的奠基者與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