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豐雕塑
張清豐道旁開店,頭爐燒餅從不外售,路人皆知、家喻戶曉。后來父親傷腿受到眾人的賑濟得以治療,他與妻子商定,在燒餅店門前掛一塊“施舍牌”,上寫:老、弱、病、殘者前來購餅,一律半價。
“施舍牌”掛出不久,真的來了一位衣著破爛的瘸腿客人。他先在“施舍牌”前端詳了很久,而后問道:“掌柜的,你的燒餅多少錢一個?”清豐回答:“一枚銅錢一個,看你是個殘疾人,一枚錢給你兩個吧。”瘸腿客人嘆氣說:“我腿瘸無妨,只是家里二老娘親,身患重病不吃不喝,性命已是朝不保夕,他們都想親口嘗嘗您的頭爐燒餅。我來到這里不容易,盼您能賣我兩個頭爐燒餅,也好安慰病危的爹娘。”“孝人在上”,清豐忙抱拳作揖,“能有這份孝心,清豐實在感動,只是本店規矩從不破例。這樣吧,你遠道而來,我把特制的兩個上供的燒餅送給你,分文不取,算我清豐為您二老盡點孝心!”清豐轉身取餅,那客官卻擺手拒絕,聲稱不是頭爐燒餅,沒法回家面見二老。說著蹲在門口,好像不給他頭爐燒餅,他就不走了。這時,幾個上門賣藝的盲人手持竹竿,圍著小店彈唱起來:
小弦子一拉諸位聽清,
開書前先唱孝子張清豐,
頭爐燒餅只把高堂敬,
城隍廟薦香他是頭一名。
拾了個乞丐當娘奉養,
為父求醫雙膝跪腫。
他開店不為把錢掙,
樂善好施眾百姓。
自古孝子不算少,
誰把咱百姓放在心中,
當今孝子誰為大?
頓丘清豐人稱頌……
他們越唱越起勁,引來很多過路的客官駐足觀看,剛唱了一段,清豐就把剛下爐的燒餅一一塞到他們手中,讓他們上路。不等藝人離開,又一群騎馬的官兵呼嘯而來,在燒餅店前勒馬就餐。
這隊官兵來自京城,為首的是魯大人。張清豐一看來者不善,忙迎上施禮問安,“大人,要買燒餅嗎?”
魯大人將馬鞭往桌上一放:“對嘍,十多年沒吃上老家的燒餅了,今日趕上怎肯放過,快把烤好的燒餅拿來,我還急著趕路!來啊,弟兄們先用!”十幾個官兵下馬吃餅,很快將案頭的燒餅一掃而光。魯大人沒有輪上,張清豐讓他稍等片刻,這時候張母走過來指了指木箱:“豐兒,木箱之內,不是還有四個餅嗎,先拿給大人吃吧!”“這可不行”!清豐推辭,“這是頭爐燒餅,是給二老留的!”說完,忙將爐上燒餅取下給了大人,“還是剛出爐的好吃,快拿去用吧!”
魯大人拿起一塊熱燒餅搭嘴就咬,不小心湯了一下,一時氣得吹胡子瞪眼,點名要吃清豐店里的頭爐燒餅。張清豐發現大人上火,忙抱拳作揖解釋:“對不起大人,本店有個規矩,頭一爐燒餅從來不賣,就算是當今皇上來了,給我萬兩黃金,我也不能壞了小店規矩……”話未說完,魯大人朝張清豐猛地打了一耳光:“膽大包天,竟敢蔑視皇上!”張母劉姥姥見惹怒了大人,也趕忙過來求情,勸清豐破破例,把那四個頭爐燒餅讓大人吃了,張清豐不從,并向母親跪下,“娘唉,不能啊,山高高不過太陽,人大大不過爹娘。人愛吃鍋尖,神愛頭爐香,清豐開店打燒餅,當留頭爐敬高堂。燒餅事小,可我不能毀了今世格守的信仰,做一個萬人齒笑的不孝子孫!”
魯大人聽了張清豐的一席話,深感愧疚:“掌柜的請起,恕我無禮,我只知吃燒餅,卻不知道燒餅里還有這么多講究,本官也是父母所生,也想做個孝子,可是天不作美,父母早已過世。”說著便展袖抹淚,清豐再次將燒餅奉上:“大人不燙了,請用燒餅吧!”魯大人雙手接餅,連聲道謝,后將大把銅錢撂在案頭,隨后,揚鞭策馬,奔跑而去。可是馬隊跑去很遠了,魯大人又駁馬而回,燒餅店前躍身下馬,并從馬袋取出白綾和筆墨雙手遞上:“掌柜的,今日吃餅受益匪淺。此行奉晉王之命北方巡邊,何日回程已無定數,故請孝人賜字留念!”張清豐猶豫片刻,見推卸不過,就接過筆墨,“大人面前小民不敢言賜,僅贈小詩一首,意在共勉。”說完揮毫題字:《贈兵馬探郎魯大人》
頓丘燒餅酥又香,
留下頭爐敬爹娘。
天下酒肉穿腸過,
唯有孝字莫能忘!
魯大人如獲至寶,策馬而去。清豐剛剛送走魯大人,一直蹲在門口的瘸腿客官突然站起,“掌柜的,天不早了,我也該回府了。”說著哈哈大笑,“我不是瘸子,我乃是魏州刺史,為舉孝廉特來暗訪。我對你的事情早有耳聞,今日一見,倍感信服,在我頓丘境內竟有如此大孝的子民,實乃頓丘之福、大隋之福也!我將聯書上表,奏請皇上!”說完告辭而去。
張清豐正在店前發呆,妻子小蘭問他:“你說這個刺史會不會也是假的啊?”清豐笑笑,”是真是假,我也搞不清,反正,咱店里頭爐燒餅誰也買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