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之祖”的由來故事
2013/4/8 9:27: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有一年夏天的一個中午,太陽像一團火球,烤得大地生煙?墒,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忽然天昏地暗,狂風呼嘯,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此時,有三個人急急忙忙同時到倉頡廟內避雨。三人進廟后彼此一看,不覺都笑了,原來竟是儒、釋、道三家,即一個秀才,一個和尚,一個道人。三人坐定后,看著富麗堂皇的廟宇,不由得都聯想到自己教派的創始人。儒生忍不住先說道:“我們的老師孔子說‘大學之道,在于明德’,就是在于闡明完美、光明的德性,使人民受到感化,成為新人,達到道德上完美無缺的理想境界。所以孔子是圣人。”
道人也隨即說:“我們道教的鼻祖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他教我們把百姓的愿望當做自己的愿望,不私下積蓄什么,盡全力幫助別人,盡量給于別人,自己反而覺得更充實富有。老子才是圣人。”
那邊沙門和尚不甘落后,站起來說:“我們佛祖釋迦牟尼才是圣人,他讓我們上求佛道,不化眾生,自渡渡人,普渡眾生,讓人們死后都去西方極樂世界。”
儒生又說:“如今朝廷腐朽黑暗,民不聊生,我們儒教講術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來治國之道仍將是儒教。”
道人說:“我們道教講術‘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如今社會動蕩不安,正需要安定和平。”
沙門雙手合十口“職彌陀佛”。說道:“如今人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唯有我佛能渡百姓于危難之中,我們的地藏菩薩說的多好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外面仍然狂風暴雨,三人依舊爭執不休。此時廟外廊下也有一個避雨的人,聽他們爭執不休互不相讓,就走了進來。三人抬頭看時,見是一老農夫,遂不言語。 農夫說:“你們三人休要爭吵,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被世人稱東方三圣,但誰也比不過造字圣人倉頡。在倉頡之前,天地混沌,人們結繩記事,自從倉頡創造了文字,人們才記錄了天地間萬物萬事。儒教之祖孔子用文字寫下了《春秋》,道教之祖老子,用文字寫下了《道德經》,佛教傳入華夏,佛教之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的各種經典,別管是《大乘》經、《小乘》經,都是用文字去記載、去傳播。人們用文字寫下了史書、詩歌,各朝各代都用文字寫詔書圣旨,傳達皇上旨意,治理萬民。而后世的人們會根據典籍中文字記載去實踐,去偽存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而安居樂業,這也是你們三教都想達到的共同目的。你們還有什么可爭吵的呢?按說,倉頡才是你們三教的共同的宗祖。”
三人聽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說不出話來。最后都說:“倉頡,實乃我們三教的圣祖也。”此時外面天開云散,晴空萬里,三人看著倉頡的金身塑像,個個如同大夢剛醒一般。他們同時拜倒在地,給倉頡圣祖磕了三個頭,便各自做事去了。
從此,“三教之祖”的說法一直流傳下來。明朝的太子少保,工部尚書李從心等為字圣倉頡立碑,在碑上刻下了“三教之祖”四個大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