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興起“姓氏尋根熱”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萬姓同根,根在羲皇。10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周口市舉行的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吸引了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企業家和國內外姓氏文化專家、學者。本屆姓氏文化節由中國僑聯、中國文聯、全國工商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主辦,周口市人民政府承辦,文化節的主題是"萬姓同根,萬宗同源,尋根聯誼,合作發展"。文化節期間,舉行華人華僑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中華姓氏文化論壇及族譜展、"中華姓氏文化節個性化郵票"首發式、"祖地老家尋根情"聯誼報告會以及多項尋根謁祖、藝術表演、文化旅游和商貿交流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內外迅速興起的到中原河南尋根謁祖活動,在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期間達到又一個高潮。中原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賈斌說,此前各地舉辦的都是單個姓氏的文化尋根活動,而周口市舉辦的以"萬姓同根"為主題的中華姓氏文化節,是一個創舉,也非常地合適。在這里,姓氏文化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非常人性化,容易被人們接受。
尋根是人類的天性,姓氏尋根就是人們以姓氏為紐帶所進行的文化尋源活動。長期研究姓氏尋根現象的社會學博士后、姓氏學研究專家王大良說,姓氏尋根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利用家譜尋根、以郡望堂號堂聯尋根、以歷史移民集散地和祖籍紀念地尋根等,其真正意義在于增強炎黃子孫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
有研究資料顯示,在自古至今曾產生過上萬個姓氏中,約有1000多個姓起源于河南,百家姓中有73個起源于河南。專家認為,中華人文始祖羲皇故都河南淮陽,是中華萬姓的發祥地。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張新斌等負責的一項尋根文化研究最新成果顯示,這項研究涉及的具有開發價值的341個姓氏中,依數量多少而排列的300個大姓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的有171個;其中前100個大姓中有97個姓氏均與河南有關,77個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個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這些姓氏涉及當代華人的90%。
尋根的起點是海外,中轉站是閩粵沿海地區,終點是中原河南。地處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姓氏之根的河南,理所當然地成了海內外華夏子孫姓氏尋根的集中地。河南省成立了省級姓氏研究機構,還有若干個專業委員會,與海內外姓氏研究機構或聯誼機構、宗親社團保持著密切聯系,為尋根提供資料和咨詢服務。據河南省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林雪梅介紹,近20多年來,據僑務部門不完全統計,河南省共接待過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人數達30多萬人的尋根謁祖團。世界陳氏、世界鄭氏、世界謝氏等宗親總會,都曾多次組織世界各國相關宗親團體來河南尋根祭祖。
記者最近采訪中了解到,今年8月,全球謝氏宗親近千人在謝姓人的發源地河南南陽,舉行了聯誼懇親大會;10月12日,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葉氏后裔代表500多人,共聚世界葉氏華人祖地河南葉縣,舉行了世界葉氏聯誼總會第二屆代表大會;10月15日,千余海內外陳氏后人集會河南淮陽,共祭祖先。將于10月29日開始在河南滎陽舉行的首屆鄭氏文化節,目前已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鄭氏華人報名參加。
“萬姓同根”源于河南淮陽
誰都有名,誰都有姓,但姓氏文化的發源地在哪兒?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少姓氏?中國姓氏文化又是如何發展至今的?這一連串的疑問,在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上找到了答案。與會的海內外姓氏研究專家達成共識:中華萬姓源于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祥地。
參加文化節的專家們一致認為, 地處黃河中下游地區、被譽為"中國歷史自然博物 館"的河南省,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而河南省周口市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源地,是海內外"龍的傳人"的故鄉。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姓氏學專家袁達義,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賈斌,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新斌,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劉翔南等多位專家學者根據不同的史料,從不同的學術視角探討、論證了伏羲、淮陽與中華姓氏文化起源、發展的淵源關系。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率領自己的部落由成紀(今甘肅天水市)沿黃河東下,定居于宛丘,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以其圣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并取各部落圖騰的特色組成了新的圖騰---龍。龍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的象征,"龍的傳人"便由此而來。
太昊伏羲定都于宛丘后,以龍紀官,分理宇內。他做網罟、畫八卦、造甲歷、養犧牲,去穴巢之居,改茹腥之食,興禮教以導文,造干戈而飾武,開創了中華遠古文明,被尊為"人文始祖"。特別是伏羲定姓氏、制嫁娶,創立了男女對偶婚的婚配制度。伏羲自定風姓,其他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所種植物為姓,或以居所為姓,或以官職為姓等,華夏姓氏自此起源。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姓氏族有10000多個,現在常用的有3000多個,如果溯流而上,均可追溯至太昊伏羲,其中李、陳、王、孫、胡等100多個大姓直接起源于淮陽。伏羲之后,中華民族姓氏雖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但總過程沒有變,眾多姓氏同根同族,互為依存,血脈相連。姓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敬祖尊宗的傳統文化,牢牢維系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太昊伏羲陵成為尋根祭祖圣地
太昊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龍之傳人尊崇始祖禮繼古今。10月18日上午,肩披黃色披巾的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國內企業界人士,和當地各界人士一起,位于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的太昊伏羲陵園內,舉行了甲申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太昊伏羲陵是中華始祖、"三皇之首"太昊伏羲長眠的地方,也是中華姓氏文化的發源地。
從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斷,歷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均來淮陽朝宗謁祖,尤其是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日,這里都舉行規模盛大的朝祖廟會,吸引國內外游人香客紛紛前來,日客流量最多時達20萬人次,形成群眾性朝拜活動的高潮。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陳先生在統天殿前祭拜、敬香之后,特意從懷里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紅紙香袋,裝取一點祖陵的香灰帶回去。他對記者說:"我的老家在廣東,這次來太昊伏羲陵祭祖,感到非常榮幸。舉行這個活動,對于促進華人的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希望海外更多的華人華僑都回來看一看。"
泰國泰華各姓宗親總會聯誼會的溫學明先生說,泰國華僑這次專門組成"萬姓同根"謁祖團,60多人一起包機來太昊陵拜祖,對姓氏的根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大家都感到非常高興。他說:"落葉要歸根。我們華夏子孫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兒,就在中國河南淮陽。這次回到自己的老家來尋根拜祖,我們感受很深,感到很有意義。"
自稱這次是第412次回到祖國大陸、第4次到河南省、第二次到周口市的臺灣各界社團聯誼總會總會長、臺灣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林竹松說:"飲水思源,認祖歸宗,中華兒女不忘祖根。這兒就是祖國,就是中華兒女的祖根所在,我們都不能忘記祖宗、忘記根本!"他說:"舉行尋根祭祖活動,發揚中華民族敬祖尊宗的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海內外同胞互動、聯誼、團結,有利于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要讓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統統都是在祖國!根在這里!"
84歲的臺灣中華各界聯誼總會榮譽會長、慶豐海洋企業開發公司榮譽董事長胡志直說:"我這一代是第一次來這里祭祖,來祭拜人文始祖伏羲。中國家族的鼻祖是伏羲,他開創了中華遠古文明,值得萬世敬仰。伏羲文化是我們中華子孫永遠不能忘懷的。"他一再強調說:"有了中華文化,才有中華民族;有了中華民族,世界才能和平。這是真的。"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各個嘉賓留言簿上,華人華僑留言最多的詞語是"中華同族""華人同源""華夏一脈"等。萬姓同根,百川歸海。一些華人華僑還在太昊伏羲陵西側"留根園"內,參加了以"把根留住"為主題的植樹活動,以一棵棵柏樹寄托對祖根地的留念之情。
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在尋根熱中蓬勃興起
對姓氏尋根現象特別關注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博士后、姓氏學研究專家王大良在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舉辦的"姓氏文化論壇"上說,由于姓氏是家族的標記,在尋根活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其價值正通過近年的研究或出版熱潮等不斷顯現出來,并有多種表現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他說,首先是編輯出版姓氏研究書籍。據不完全統計,近年編輯出版的姓氏叢書有10多種,單獨出版的書籍不下100本。尤其是姓氏叢書,由于大多以一姓一本的形式出現,內容又多涉及有關姓氏的來源、演變、發展、遷徙、分布、世系、名人等,無不是尋根時的必備參照,其作用甚至超過傳統的家譜,起到了為尋根服務的作用。
再者是成立尋根服務團體。王大良說,近年來,隨著海內外交流的越來越頻繁,原在海外某些地區存在的姓氏宗親組織得到了較大發展,致使姓氏宗親會館、姓氏研究與聯誼機構等在海內外都有所見,在團結族人和弘揚中華民族美德等方面都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如今,國內許多姓氏的祖居地或發祥地等,均成立了姓氏研究會或類似機構,河南、福建、廣東、四川、貴州、山西、陜西、甘肅等地的這類組織尤為多見。這些組織在各地大力開展姓氏研究活動,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提供線索。尤其是河南、福建二省,不僅都成立了省級姓氏研究會,還有若干個專業委員會,與海內外姓氏研究機構或聯誼機構、宗親社團保持著密切聯系,為尋根提供資料和咨詢服務。有些地方還成立了代客尋根機構,或者編印刊物,隨時發布尋根信息和研究成果。
王大良還說,近年來,姓氏尋根活動還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進入尋常百姓家。其表現不僅是姓氏尋根常常是一些網站或網頁一個方面的內容,而且專門的姓氏網站或網頁也不斷出現,成為尋根活動的一種新形式。據不完全統計,這類網站中僅中文網站就有近200個,一些大姓還有多個網站,其中天下第一王、中華張姓網、陳氏宗親網、林姓宗親網、黃氏全球網、世界鄭氏網等都是較有影響的單姓尋根網站,根網、中華一家人、中華姓氏網、尋根問祖、炎黃脈絡等都是綜合性的專門網站,在同類網站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據王大良介紹,近年來各地還開辦了一些姓氏尋根節目,這類節目有些是在電臺開辦的,有些是電視臺制作和播出的,其中尤以中央電視臺第四套固定節目《天涯共此時·百家姓》播出較早,較有影響。廣東電視臺《尋根問祖·百家姓》電視片和中央電視臺15集《百家姓》系列專題片也各具特色,河南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杭州電視臺、沈陽電視臺、重慶電視臺等也制作了相應的影視節目。
王大良透露,近年來,姓氏專項課題研究也開展起來,如進行郡望堂號問題的研究,表明姓氏文化研究在進一步深化。他說,郡望堂號作為姓氏一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具有揭示家族淵源、表示慎終追遠和對本姓先賢的尊崇等方面的作用。由于各姓都有數量不等的郡望號堂,它們集中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國姓氏的厚重內涵。
姓氏尋根有助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姓氏學專家袁義達認為,中國姓氏是一項獨特的國情資源,其內涵和特征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姓氏的遺傳本質如同血脈,世代相傳,始終維系著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的生存。
姓氏學研究專家王大良說:"海外各地的華人華僑不遠萬里回到祖國大陸尋根謁祖,進而帶動全國各地的尋根熱潮,這表面上看雖是一種文化或血緣上的認同現象,實質上卻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直接表現形式。"
王大良認為,由于姓氏尋根所尋覓的是中國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由此帶來的姓氏文化研究的繁榮,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積極意義。通過了解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討姓氏尋根現象,我們更加能夠借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認同感。
"參加姓氏文化節,來周口拜謁伏羲祖陵,我真正體會了'萬姓同根'的含義。"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華人華僑總會會長古宣輝先生對記者說:"海外華人華僑無論身處世界哪一個地方,心都和故土連在一起,這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是咱們的寶貴財富。"
泰國華僑"萬姓同根"謁祖團團長、泰華各姓宗親總會聯誼會值月主席方漢標帶領60多位華僑來到周口尋根。他說,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尋根問祖是龍的傳人永遠的情結。我們在泰國安居樂業、接代生根,成立各種不同性質的社團,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宗族,各姓華僑早就成立宗親會,旨在緬懷祖德,溯本追源。
王大良說,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回祖國大陸尋根問祖,通常是以世代承襲下來的姓氏為徽記,以祖傳的家譜、圖片等資料為依據而進行。尋根方式主要有利用家譜尋根、以郡望堂號堂聯尋根、以歷史移民集散地和祖籍紀念地尋根等。前來尋根的人除只身單人外,有些是一家一姓的,或者是組成龐大的代表團結伴而來,如世界謝氏、陳氏、李氏、袁氏到河南周口尋根,世界林氏到河南衛輝、鄭氏到河南滎陽尋根等;有些是幾姓聯合而來,如世界舜裔總會等;有些是族群結合的,如客家尋根;有些是地域結合的,如豫閩臺姓氏尋根,都有代表性。據不完全統計,近20多年至今,來大陸尋根謁祖的姓氏已有100多個,涉及20多個省市的數百個市縣鄉鎮,囊括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和幾乎所有的大姓。
王大良說,姓氏尋根就是人們以姓氏為紐帶所進行的文化尋源活動,所謂"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所指就是如此。姓氏尋根也是海外華人華僑回來報效祖國、了解自己文化背景和文化源泉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由于姓氏尋根所追尋的是自己的姓氏之根或血緣所出,這對形成全民族的心理凝聚力和血緣上的認同,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