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姓中有一位抗擊倭寇的英雄——
戚繼光大擺鴛鴦陣
戚姓的來源:一,出自姬姓。春秋時,衛國衛武公有個后代叫孫林父。衛獻公時,孫林父擔任上卿。衛殤公時,他被封在戚(今河南濮陽戚城),其子孫后代以戚為姓。二,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的公族之后有戚姓。宋國是由商朝遺民的后代建立起來的。
滿族、白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戚姓。
戚姓發源于河南濮陽,衛國滅亡以后,戚姓人逐漸遷到江蘇、山東之間。對于中國姓氏文化來說,蘇魯交界地區尤其是山東南部郯城、江蘇北部徐州一帶是很重要的地區。后來,戚姓從江蘇徐州遷到安徽、浙江、江蘇南部。隋唐時,戚姓分布比較廣。唐末,戚姓南遷至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宋朝時,戚姓主要集中在浙江金華和江蘇常州。元代時,戚姓遷往云南、廣西。明朝初年大槐樹移民時,又有一批戚姓南遷。明末,戚姓到了臺灣。清朝時,山東的戚姓開始遷往東北。
現今,戚姓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行第227位,有36萬人。
戚姓祠堂里一般都有這樣一副對聯:“抗倭聲明遠,防海功德高。”說的就是抗擊倭寇的英雄戚繼光(公元1528年-1588年),他是山東牟平人。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對付入侵浙江沿海的倭寇,嘉靖帝命時任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的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充參將,負責抗倭。戚繼光到達浙江后,看到明軍紀律松弛、兵不習戰,于是請求組建新的軍隊。1559年,他親自到金華、義烏等地招募三千新兵,教以擊刺法。這支隊伍后來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戚家軍”。倭寇的活動范圍多在浙閩沿海一帶,用重箭、長槍和倭刀作戰。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嶇,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于設伏,好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斗陣形 “鴛鴦陣”,這種以12人為作戰基本單位的陣法,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斗需要而不斷變化。1561年,大批倭寇竄入花街一帶搶掠。戚繼光率“戚家軍”,首次擺出“鴛鴦陣”,并在鳥銃、弩、火箭等兵器的配合下,一舉殺敵3萬多人。緊接著在保衛臺州的戰斗中,“戚家軍”大擺“鴛鴦陣”,向敵軍勇猛沖殺,使倭寇全線崩潰。“戚家軍”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戚繼光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說,我封不封侯無所謂,只希望國家的海疆能夠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