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街的傳說
2013/8/20 17:58: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清光緒年間,有江蘇延陵人吳某,在當時的西關南側開煤場。1906年,蘆漢鐵路(蘆溝橋—漢口)建成通車,鄭州成為商埠,煤場附近商民漸多,向南逐漸形成街道。一天,煤場吳掌柜來到當時滎澤縣秀才、抗金名將岳飛第二十八世孫岳起鋒家,岳起鋒曾任縣訓導,工書法,學問、道德為鄉里推崇。吳掌柜對岳先生說:“這條街現在市面大了,卻還沒有街名,您老人家學問大,給起個街名吧。”岳先生問吳掌柜何方人士?吳答祖籍江蘇延陵,岳先生一笑:“你是延陵人,又來這里最早,就以你老家延陵二字命名吧。”“延陵街”從此叫開了。二七路———明清時原是一條通往老鴉陳的鄉間小道,小道東側建有載理公所,取名“長春善堂”,因她的建筑是紅色,群眾俗稱為“紅房子”。小道兩側的店鋪也多以“長春”二字命名。時間一長,過往百姓就將通往長春善堂的路稱為長春路。1951年,鄭州市人民政府為了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將長春路改名為“二七路”。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