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高拱在京城里,碰見一個新鄭同鄉在街上賣棗窩窩,就走過去問他:“今年家鄉的棗收成可好?這賣棗窩窩的人就說:“多虧閣老爺在山東做官,給咱新鄭帶回了棗樹,這幾年可真得了大力。今年咱那又是災年,莊稼收成不好,棗樹還是結了。我為顧家糊口,用玉米面包棗做成棗窩窩到京城來賣,換幾個錢回去買點糧食”。高拱聽了這話,就想到了家鄉人民的疾苦,便心生一計,暗暗地對這個賣窩窩的人作了囑咐。
第二天,高拱發出請貼,邀滿朝文武官員陪同皇上到郊外打獵,故意讓玩過了晌,個個餓得肚子咕咕咕叫,才把他們領到自已府中,設宴招待,宴席上金盤玉碟里只放了一些棗窩窩。眾人大為驚奇,不知是何物。高拱說:“這是我們新鄭縣的名產”。說罷,雙手捧了一個窩窩送給皇上。這皇帝早已餓得心神發慌,接過來就啃了一大口,覺得實在是香甜無比,一邊吃一邊夸著:“好吃,好吃”。文武大臣見皇上如此夸獎,也都大吃大嚼起來。他們平日在宮廷中山珍海味都吃膩了,猛一換口味,個個胃口大開,不一會就把窩窩吃光了。皇帝抹抹咀,品著味說:“天下竟有這樣好吃的食品,能多吃幾個才好”。高拱回答說:“這是我的同鄉在家里做好帶來京城賣的,臣特意把他召來,送給萬歲品嘗。這食品實在好吃,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实劢又鴨枺“你們這個同鄉怎么做出這樣好的食品?” 高拱說:“我們家鄉砂多地薄,種棗樹多,人民生活貧苦,才想出做這種食品來養家糊口”,皇帝聽了,還是一個勁的夸獎說:“這新鄭小棗真是甜似蜜,能吃上這樣好的食品,也算是百姓的一片忠心,應該給予賞賜。”說罷,便低下頭來,把自已面前的棗核數了數,他吃的窩窩里共包了十五個小棗。隨即叫內侍臣取出十五個大元寶。陪同的文武大臣見皇上如此贊賞,一個個不敢怠慢,也都數了數自已面前的棗核,照數付了元寶。高拱收起元寶,裝了一車,讓這個賣棗窩窩的推回新鄭,分給新鄭的鄉親。
從此,在新鄭縣傳出了“新鄭小棗甜似蜜”、“一個棗換一個元寶”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