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鼎 ,新鄭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1931年出生在新鄭市具茨山下,他的小學是在具茨山旁的自然山小學度過的,而自然山的另一個叫法是指南山,相傳為黃帝發明指南車的地方。少年時的趙國鼎經常聽老師和村里的老人說起,中華始祖黃帝就在具茨山附近出生、創業并建都。
古老的傳說讓趙國鼎相信,黃帝就是在新鄭出生,并建國定都。然而,《史記》注釋卻言之鑿鑿地說:“黃帝生在山東壽丘。”即使到現在,還會有不同的說法,包括陜西黃陵、山東曲阜、甘肅天水、河北逐鹿等。
黃帝故里在哪里?趙國鼎決定通過探究尋找真相。1984年春天,他第一次到曲阜,但沒有看到任何有關黃帝故里的遺跡,也沒有聽到任何有關傳說,只是在少昊陵看到一塊復制《史記》注釋內容的碑。
《史記》注釋講黃帝出生于山東,那么《史記》之前的歷史文獻是如何記錄這一問題的呢?趙國鼎先后多次到北京的博物館、中華書局等單位查閱《國語》、《左傳》、《竹書紀年》、《大戴禮記》等書籍,整理的筆記多達幾百萬字。
1985年,趙國鼎再次來到中國歷史博物館,這里的研究員周爭恰好也是新鄭人,他給了趙國鼎一套《水經注》。翻著翻著,一句十分關鍵的話飛入眼簾:“新鄭城內有黃帝遺祠。”緊接著,他在《國語》中又搜索到這樣的記載:“黃帝炎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國,今鄭也。”趙國鼎興奮極了:“鄭” 說的就是現在的鄭州地區,新鄭自然包括在內。此外,他走訪了國家文物局、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許多專家,聆聽他們的見解。他還穿阡走陌,收集民間傳說 1000多則。
但《史記》的注釋是怎么回事?北京師范大學一位姓陳的教授給趙國鼎解開了這個謎團。根據他的考證結果,這個《史記》注釋是漢代人孔安國所為。孔安國是孔子的第17代世孫,在當時的社會,大家都對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國就在《史記》的注釋里加上了壽丘的具體地點。
1990年,趙國鼎第一本論述黃帝故里的專著《中華文明始祖黃帝》出版;1991年,第二本專著《黃炎二帝考略》出版。兩本專著明確提出了黃帝出生于新鄭的觀點,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1992年10月5日至9日,歷時5天的“炎黃文化與中原文明國際研討會”為“黃帝出生于新鄭”畫上了決定性的一筆,糾正了延續數千年的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