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當代鄭州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鄭州

火車沖破舊縣城的框架

2014/7/9 15:18:50 點擊數: 【字體:

火車沖破舊縣城的框架

  鄭縣舊縣城的主干道就是現在的東西大街

火車沖破舊縣城的框架

  1916年鄭縣縣城圖 資料圖片

         2013年年底,市民期待已久的三環快速路主體工程將完工,北三環、南三環、西三環將讓鄭州版圖更加暢通。

  無獨有偶,2013年12月26日,鄭州第一條地鐵將投入試運營。

  鄭州,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終于邁入了“地鐵時代”。100多年前,當時還叫鄭縣的城市邁入“鐵路”時代。正是在這個鐵路時代,鄭州開始了高速發展,不僅從開封接過省會的頭銜,時至今日,更發展成為中西部地區的大都市之一。

  在鄭州開啟“地鐵時代”的前夕,我們回溯歷史,重溫那段坎坷的“鐵路時代”。

  “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這是人們對鄭州最精辟的總結。鄭州作家趙福海在《商都遺夢:老鄭州》一書中寫道:“可以這么說,是鋼鐵大道聯結起了現代鄭州與古商城,使之在幾十年之后重新有了在中國獨一無二的商城之譽,使它能夠再圓商都之夢。鐵路與火車拉出了一個新的工業之城。”

  鐵路帶動了鄭州的發展,也帶動了鄭州城市版圖的快速擴張,我們翻閱檔案,一百多年前,鄭縣的城區不足3平方公里,小得讓我們無法相信它就是后來中原第一都市的雛形。

  1906年,貫穿南北的京漢鐵路的汽笛聲打破了這座沉默了上千年的縣城。不久,由于京漢和隴海兩條鐵路在鄭州交會,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經濟地位不斷提升。從此鄭州作為交通樞紐,商業日漸繁榮。當時有報紙說:“汴省自鐵軌交達,風氣大開,商務、實業、進步甚速。”

  從1906年至今,鄭州的城區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規劃和擴容:鄭州開辟為商埠后,四面八方的客商擁入,為這座城市興盛了一條條商業老街,叫響了一家又一家老字號;1927年,主政河南的馮玉祥命人編制了《鄭埠設計圖》,第一次對鄭州城區進行了系統規劃;1928年和1946年,當地政府兩次對鄭州城市進行了規劃;解放后,在蘇聯專家的參與下,編制了鄭州市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總體規劃——1955年版鄭州城市總體規劃,奠定了如今鄭州城區的主要基礎;改革開放后,鄭州城區又進行了多次規劃,城市更加繁華,城區規模不斷擴大……

  2013年年底,當我走在金水東路,身旁,是崛起的鄭東新區,腳下,是即將啟動的地鐵,鄭州的版圖在擴容、在升級,從最初的一幅幅平面圖紙到如今的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三位一體。從縣城到省會,從平面到立體,回首百年,那種滄桑的歲月沉積猶在心頭,正是這種一步步走過的時代腳印,奠定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宏偉鄭州。

  在鄭州即將邁入“地鐵時代”之際,記者走訪鄭州市檔案館、鄭州市城鄉規劃局等多個部門,推出本系列報道,帶您回顧百年來鄭州版圖的滄桑變遷。

  鄭縣舊縣城  傳統而封閉

  20世紀初的鄭縣,是一個普通的縣城,和繁華幾乎沒什么聯系,曾經的商都輝煌只停留在古籍史料之中。

  由于缺乏航運水道,又遠離經濟重心,20世紀初,鄭縣人口約2萬人,城區面積2.23平方公里——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現在的鄭東新區中央商務區的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鄭州航海路體育場可容納3萬名觀眾。

  當時鄭縣舊縣城的城市空間結構仍然保持著傳統中國封建社會都市的格局:縣城行政官署位居城中偏北,城區有東西南北大街交會,且在城門外形成了四個關城。根據地方志的記載:“不同于多數城市街道的十字相交布局,由于鄭縣舊城南城門和北城門不對應,相互錯開,南北大街并非直貫縣城南北,北大街與北門相通連接東西大街,而南大街與南門相通也連接東西大街。”

  根據地圖來看,鄭縣縣城的大致范圍是:東西長不過現在的東西大街,北到北關大街,南到書院街一帶。小小的縣城和其他縣城一樣高墻深池,傳統封閉。

  作家趙富海先生說,清末的鄭縣舊城格局在唐代已經較為完善。唐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鄭縣城周長4.5公里,城墻高三丈五尺,頂寬五丈。城壕寬四丈,深二丈五尺,為土城結構。“舊縣城的縣衙就在今天的管城區,我看過古代的繪圖,屬于那種老式衙門,門朝南……縣城有四條主干大街,東大街原名叫敏德街,西大街原名叫里仁街,南大街原名叫咸寧街,北大街原名叫清平街。清平街地勢低,土壤堿性大,很多窮苦人家靠刮堿土熬硝曬鹽為生,所以那塊地方老鄭州人又稱為硝灘。”

  根據地方志的記載,自唐代到清末,鄭縣老縣城“設角樓四座,更鋪八所,城垣之外鑿池,深一丈,闊倍之,筑甕城四所……置警鋪七十二所”,這種舊式老縣城的格局一直延續至民國初年。

  鐵路造就的“雙城記”

  在20世紀初,對于鄭州人來說,火車是一種新鮮事物。

  這種新鮮事物對這座城市的影響是至深至巨的,當這種全新的交通工具呼嘯而來時,破除的不僅是人們對交通方式的認知概念,更讓鄭縣這座老城開始了第一次版圖擴充。

  鄭州或者說鄭縣百年歷史的第一次版圖擴充是自發的,這種自發的商業行為掙破了舊縣城的城墻束縛,在老城區之外開辟了新城區。鄭縣,迎來了一個“雙城時代”。

  京漢和隴海鐵路會合之后,最早大規模進入鄭縣的是天津商人,不久武漢商人也隨著商機進入鄭縣。以前我們總是疑問:為什么來鄭州打工的很多農民工不愿意到正規的勞務市場,而更愿意在火車站附近一蹲,等著人來。說到底就是一個原因:便利!

  一百多年前,天津、武漢的商人和現在的農民工一樣,不愿意將店鋪和貨店開到生活條件便利的鄭縣縣城,而是就近經商。很快,在火車站和鄭縣縣城的西門之間形成了一個極具潛力的商業中心“小城區”——這就是“二七商圈”的前身。

  在商業利潤的帶動下,一家家商戶掛牌于此,一條條踩出的街道逐漸形成,盡管這些建筑剛開始多是臨時建筑,盡管這些道路都是砂石鋪就,一到刮風下雨天塵土飛揚,泥濘不堪,甚至積水嚴重,無法行走。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隨著商業的繁榮,這個出現在鄭縣西門外的新“城區”,迸發了極大的潛力和活力,就是在這個曾經泥濘不堪的地方,誕生了后來鄭州人耳熟能詳的一條條路名:大同路、德化街、苑陵街……

  根據檔案記載:“沿火車站向西門方向延伸的馬路大街成了鄭州城市擴展的軸線,德化街、天中里、朝陽街、興隆街向東發展,西關大街、苑陵街向火車站方向發展;并陸續建立了郵政、電訊、電話、電燈照明等設施,并對這一地區的街道進行了整修,初步形成了火車站附近的繁華商業區。至1920年,火車站以東至老城區以西2.5平方公里的地區內已建成街道縱橫,商店林立的新市區。”

  鐵路帶動了鄭縣的繁榮,在老縣城以西的地方出現一塊面積超過鄭縣縣城的新城區,不過這僅僅是鄭縣走向大都市的開始。

  1912年,在火車站對面落成了占地60畝的鄭州商場;1913年,鄭州商務會在鄭州成立;1920年,河南省議會通過決議,決定將鄭州開辟為商埠;1922年3月,北洋政府下令正式開辟鄭州為商埠。

  隨著商埠地位的一步步確立,鄭縣的版圖擴容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火車站和老縣城之間,20世紀20年代中期之后,鄭縣的城區開始跨越京廣線,逐步向京廣線以西發展,并開始建立居民區和工業區——鄭州人所說的西郊,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1922年,日本人林重次郎在《河南省鄭州事情》一書中記錄下了當時鄭州商埠的范圍,也就是那個時期鄭州的城區版圖,大致范圍是:北部以海灘寺為界限,東部從勝崗一直延伸至杜嶺一帶,西部以京漢線為界……

  鄭縣的縣城框架被鐵路徹底沖破,新的城市框架開始構造。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12-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