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因早時山上有多株梅花樹而得名,位于鄭州西南隅二十五公里梅山村,現(xiàn)歸新鄭市龍湖鎮(zhèn)。清康熙年間,鄭州知州張鉞將其列為鄭州古八景之一,定名“梅峰遠(yuǎn)眺”并附詩一首,文曰:“遠(yuǎn)近群瞻卓筆形,無心出岫忽升騰。鴿王離怖梵無近,五色蒸霞繞上層。”后人竟相仿之,編了些順口溜,如“梅山妙呀,梅山妙,不登梅山不知道。梅山好呀,梅山好,梅山上下都是寶。”
八九年過去,由于當(dāng)?shù)卣颓衲戏较壬却迕癫恍概Γ@里林蔥花紅、鶯歌燕舞,景色更迷人了。
游目四顧,山高300米上下,方圓4平方公里左右。山頂上,丘丘相連,嶺嶺相依,溝壑縱橫,阡陌交織,紅石、黃土相間,林木、雜草共生;山坡上,農(nóng)舍比密,村寨錯落,牛羊滿圈,鵝鴨成群,田疇爭綠,麗鳥斗艷,公路四通八達(dá),車輛如織如蟻;遠(yuǎn)方,街道整齊,窯廠無數(shù),云煙縹縹緲緲,教樓坐落有序,一望無際的葡萄園、櫻桃園、蘋果園滿溝、滿坡、滿嶺、滿山。
留心左右,看點(diǎn)6處,各具特色。其一,新鄭市廣播電臺信號發(fā)射塔,位于極頂,設(shè)計精巧,蔚為壯觀。其二,梅峰山莊,位于山門右側(cè),占地3余畝,在此可享受健身、對弈、探古、尋幽等多項活動之樂,也可品嘗鹿宴、燒烤、農(nóng)家菜、山野菜等奇珍佳肴之味。其三,梅花鹿養(yǎng)殖場,位于東南山坡上,占地3.5畝,現(xiàn)有種鹿、馴鹿、母鹿、仔鹿40余只,姿態(tài)優(yōu)美,輕快敏捷,時隱時現(xiàn),穿梭自如,十分逗人喜愛。其四,山洞,位于山腰,長1200余米,石階一百零五磴,由南往北折西漸高,兩廂有耳房數(shù)十處。道路曲折,環(huán)境幽暗,形勢險峻,冬暖夏涼,村民常成群結(jié)隊來這里取樂。其五,萬株林,位于梅峰上下,其中紅梅、綠梅、黃梅、垂絲梅、珍珠梅、桃梅、李梅、核桃樹、銀杏樹、紅香槐、白香槐、櫻桃樹3萬余株,葡萄園、香椿園、石榴園、李園占地80余畝。其六,碧霞元君圣母廟(俗名奶奶廟)遺址,位于南坡,原有大殿、戲樓、廂房、過廳、山門、碑碣,名噪四方,香火盛極,可惜于1953年土改前后,被四鄰五村分工拆除。另有幾處距奶奶廟遺址不遠(yuǎn),現(xiàn)處于開發(fā)階段。
敬德飲馬泉。傳說隋末唐初,十八家起事反隋,坐鎮(zhèn)古城的定陽王劉武周因被唐王李世民所困,急召先鋒尉遲恭(字敬德)回師勤王。尉遲恭由山西返回,路過梅山時,人馬饑渴難忍,尉遲恭勒馬尋水。馬前蹄騰空望東嘶叫,蹄落處,一股清泉涌出。1500年以來,泉水不涸,然后人起名敬德飲馬泉。
王毅石。傳說,家住梅峰東五里古城村的清人王毅少年時,每日雞叫兩遍,從家起身,到三皇廟前借佛燈勤奮攻讀。夢省法師十分感動,特送字“梅峰”與他。日后,王毅成材,先在南陽、福建為官,后到京都任文淵閣大學(xué)士、太子侍讀,清嘉慶皇帝特敕授御碑于古城,人們也將他坐過的石頭起名“王毅石”。從此,王毅“梅山苦讀”的故事被廣為傳頌。
蝎毒洞。傳說該洞蝎子甚多,古今不絕,善男信女們多在此上香、焚紙,以報答藥性良好的毒蝎的救命之恩。【原標(biāo)題:鄭州地理】(劉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