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河流、分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流入黃河水系的有伊洛河、 汜水、枯河;流入淮河水系的有潁河、雙洎河、賈魯河、索須河、七里河、潮河、小清河、梅河、金水河、熊兒河及東風渠等大小河流共124條。黃河流域包括鞏義全部,滎陽西部、北部,及市區、登封、新密一小部分,面積共1878.6平方公里,占全境總面積25.2%;淮河流域包括中牟、新鄭全部,市區、新密、登封大部、滎陽東半部,面積共5567.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4.8%。
在這一百多條河流中,河名的來歷各有秀奇的特點,各顯風騷。有的因名勝古跡而得名,有的因傳說故事而得名,有的因所處位置而得名;有的叫水,有的叫渠,有的叫溝,有的叫澤,有的叫泉,有的叫湖,有的叫潭、有的叫澗、有的叫池;有的是自然河,有的是人工河等等。
叫水的有:汜水、洧水、溱水、劊水、子節水、東汜水、濟水、役水、官渡水、微水、承云水、武定水、瑣泉水、馬關水、朝陽水、濟隧水、泌水、索水、京水、汴水、黃崖水、捕章山水、太水、末水、沫水、平洛溪水、平洛水、五渡水、鄭水等。
其中發源于新密市尖山鄉的汜水,它即古老又有故事。它北經鞏義市的米河,滎陽的廟子、劉河、峽窩、高陽等鄉(鎮),在汜水鎮口子村注入黃河,干流長39.1公里,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河床寬5~15米。《山海經·中山經》記載:“浮戲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即指此水。西漢劉邦四年(前203年),楚大司馬曹咎為漢兵所敗,自剄于此水之上。
朝陽水,古水名。位于今新密市七里河鎮與來集鎮境。以流經朝陽寺而得名。發源于七里崗鎮戰鼓山南麓路溝。南流經楚溝、西于溝、宋樓至朝陽寺入洧水,全長8.5公里。
叫渠的有:狼湯渠、通濟渠、清汴渠、神堤渠。其中通濟渠又名“御河”。隋代所開通之運河名。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鑿。全渠分東、西兩段:兩段引谷水入洛水,由洛水入黃河。東段自今滎陽市板渚起,引黃河水東南流,經今鄭州市、中牟縣北,又東經開封、杞縣、寧陵、商丘等縣,又東南經安徽至江蘇盱眙縣對岸入淮河。當時稱此段為“汴渠”或“汴水”。唐代改稱“廣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