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位于滎陽市西10公里竹川村西北隅的茫茫大山中,背靠摩天嶺,左連鳳凰山,右鄰雪花山和逍遙觀,前望太溪池、少溪池、竹竿川和汜水河,坐西朝東,依山就勢,秀木蔥茂,繁花似錦,風光如詩如畫。
據史書記載,竹林寺始建于漢,盛于唐、宋、元、明,古塔高聳,碑碣林立,紅墻碧瓦,雕梁畫棟,達摩始祖稱其為“天中三林”(錦川竹林寺、嵩山少林寺和賈峪洞林寺)之一并多次到寺院傳道講經。從而衍生出不少歌謠:“竹林寺,汜水尋,高陽東,逍遙鄰,大小二溪上山門。”“尋竹林,到老廟,金谷堆,本逍遙,要過一百三孔橋。”“洞林東,少林南,竹林南傍逍遙觀。”同樣也演化了很多故事:1.想當年,人們在竹川街西一棵古柏西邊的河上擺了三行石頭當橋用,時間一長,被后人戲說為“一百三孔橋”,新中國成立后,該橋已被磚石結構的拱橋所代替。2.達摩祖師第一次到竹林寺講經,一只鳳凰忽悠悠地落到寺北一座山上。霎時,天高云淡,百鳥爭鳴,聲傳數里之遠,直到五更時分,以后天天如此,時間一長,和尚們將其作為鐘點報時,從此,這座山得名“鳳凰山”。3.當初竹林寺沒有水井,和尚們吃水十分困難,達摩始祖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便來到山門外,伸手往東邊一指,一股清泉流出,伸手再往前邊一指,又一股清泉流出,和尚們喜出望外,趕快起了兩個名字,近點的叫“太溪池”,遠點的叫“少溪池”,二池占地十三四畝,這便是“一葦渡江傳正法,二指涌泉度眾生”的由來。1970年興修水利時,村民將它們合二為一,并在四周堆砌了花墻。4.寺南有座山,從山頂往東而下直至太少二溪與逍遙觀之間,轱轆一個墩,轱轆一個墩,總共9個,每當達摩始祖在此傳經時,墩子們便會在夜間發出萬道銀光,將滿山照得如同白晝,時間一長,這座山得名“九頂雪花山”。5.摩天嶺左側有一條溝,深300余米,想當年高僧雷姑常在這里誦經悟道,善男信女很多,時間一長,這條溝得名“雷姑臺溝”,后遺址猶存。6.摩天嶺右側有一條溝,深100余米,想當年為竹林寺居士住所,靜寂馨香,冬暖夏涼,常有香客到此尋幽,時間一長,這條溝得名“伽藍溝”……
可惜因戰亂,大多建筑傾圮,唯玉仙圣母廟等少數建筑幸存。
改革開放后,由于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信民的踴躍捐資及全體僧人的不懈努力,竹林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七僧洞、玉仙圣母殿古香四溢,大門、停車場投入使用,鐘樓、鼓樓、四天王殿、大雄寶殿、無極老母殿、三圣殿、十宮殿、藥師殿、地藏殿、南廂房、北廂房、千佛洞、九宮洞和無極寶塔等主要設施,正緊鑼密鼓建設中,暮鼓晨鐘、鞭炮歡鳴、云煙裊裊,經聲朗朗,黑、白、青、紅、黃五彩教會旗迎風招展,宗教色彩是濃重的、熾熱的。
可以斷言,重建后的竹林寺將同少林寺、洞林寺一樣,成為馳名遠近的佛門圣地。[原標題:鄭州地理](劉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