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
曾經的“高檔建筑”已50多歲
1954年,鄭州國棉三廠開建,至今已50多年
“一五”時,鄭州和咸陽、石家莊、北京被國家確定為“四大新興紡織基地”。上世紀50年代,在鄭州西郊,國棉廠以“一年建一個廠”的速度擴展:1953年,鄭州國棉一廠開建;1954年,鄭州國棉三廠開建……到1958年,5家紡織廠在西郊的荒地上鋪展開來,加上改制而來的國棉二廠,6家國棉企業建設宣告完工。
當年,紡織廠中有一個順口溜:“一廠馬路,三廠樓,四廠平房碰破頭,五廠污水到處流。”原河南省紡織廳廳長張賀亭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解釋:一廠生活區馬路寬,三廠跟北京二棉、石家莊二棉和西北四棉是用同一張設計圖紙建設的,其生活區是蘇式小洋樓,每個樓頂都有煙囪,成了特色。“三廠建設得比上海的廠還好,當時走遍全國這么漂亮的廠也沒幾個。”
在2011年市規劃局編寫的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中,三廠大門和辦公樓位列其中。日前,記者來到三廠探訪,大門上“鄭州三棉”四個金色大字依舊熠熠生輝,正門和兩側門中軸對稱。辦公樓坐北朝南,中間高兩邊低,中軸對稱。走進辦公樓,昏黃的燈光下,走廊的面積大得驚人,墻上半部涂了白漆,下半部的黃漆已斑駁,圍擋上是紅漆木質扶手……
現狀
歷經歲月,抹不去老樓記憶
三廠的大門和辦公樓一直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模樣
現如今,三廠辦公樓掩藏于一片翠綠當中,與現代化的商住樓相比,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朱康林老人1954年入廠,據他回憶,辦公樓為中間高兩邊低的結構,中間為3層,兩邊為2層,原本典型的蘇式大斜頂房檐也入鄉隨俗,加了中式風格,成了平頂。
朱老說,辦公樓一樓走廊沒有窗子,北側大門通往生產車間,南側則是衛生間、澡堂和附屬房。
他說,“兩端是兩個大餐廳,一兩千人一起吃飯都沒問題。餐廳設有蒸汽爐,大家都帶飯上班,有專門照看飯盒的人,你把飯盒往那一放,到吃飯的點再來就行。”辦公室的二層北側墻壁靠上是一排玻璃窗,窗子不大。“北方冷,窗戶大了能源消耗大。計劃科、勞資科、干部科都在東頭,吊扇用了半個多世紀現在還能用,硬件設施相當高!”
現為三廠看護者的高翠麗1983年入廠,她表示雖然建廠后30年過去了,辦公樓內的設施在她進廠時依然跟得上潮流。
院內綠樹成蔭,有五六十年的槐樹、松樹等,布局很好。“一廠、六廠什么都沒留,四廠廠門經過翻修,只有三廠的大門和辦公樓一直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模樣。”老人說。
情緣
居民對蘇式樓依舊難舍
如今,社區內尚有30余棟蘇式居民樓
正對著三廠大門的便是職工生活區,居民們介紹,住宅樓于1953年陸續開建,帶有明顯蘇式風格,方正的樓體,沒有陽臺,斗篷式大屋頂。外墻粉刷成淺白或米色,有的則露出青磚“筋骨”,華美中又不失莊嚴肅穆。
居民雖然希望住上設施更完善的新住宅,但對住了五六十年的老房子,還是很有感情的。他們紛紛表示當時大家都住平房,這些房子是最好的。棉紡西路82號門的73歲李金寶老人1968年住進這棟建筑直到現在。“房子冬暖夏涼,木質屋頂,不用水泥,只用硼灰、黃沙、白石灰加青磚砌墻。地板一打蠟又滑又亮,紅漆水杉木窗幾十年不變形。”老人屈指將木門上的一塊玻璃敲了敲,笑道:“57年前的‘原配’,還硬朗!”
由于房子帶拐角,每層朝東南西北四方的住戶都有,基本上一條回廊有四戶住。“房子最緊缺時,一層住十幾戶,幾乎一個房間住一戶,哪有幾室幾廳的說法。”
三棉東社區主任郭琳介紹,社區現有50年代老居民樓15棟,另據西社區的居民呂道光介紹,西社區尚有19棟老居民樓,這些樓的外表依然完好。
回溯
“外鄉人”堅守在紡織業一線
鄭州紡織業崛起快,得益于外省市人員支持
1954年,鄭州新建的紡織廠投產,急需大批熟練工,但除了復工的“豫豐紗廠”外,紡織業可以說毫無基礎。“計劃經濟說到底是‘全國一盤棋’,國家可從工業基礎好的省市調管理干部和技術人才,要不鄭州紡織業咋能崛起這么快?”有親歷調配的老人說。
78歲老人哈海棠曾任三廠準備車間總支書記,她表示,三廠取得輝煌業績,“外來人”占頭功。“南方工資高,人家是熟練工,背井離鄉來到這里,不容易!”
1954年,26歲的朱康林從上海國棉八廠來到三廠,那時他懷著憧憬,來到北方,成了三廠的總會計師。朱康林扳著指頭算道:“一廠北京人多,二廠無錫人多,三廠上海人多,四廠江蘇人多,五廠山東人多。”
84歲的朱金秀來自無錫,1956年來到三廠。“當時沒考慮太多個人情況,就在鄭州落地生根了。”
“警衛員全天待命,不能隨便走動。一個連的配備啊,有100多人呢!”73歲的呂道光回憶說,“站崗是荷槍實彈,就是為了防止敵特破壞。那時候進廠要工作證,進家屬區要家屬證,沒證件的人休想踏進半步。”
“三廠是當時河南的標志,守護三廠,是我這輩子最榮耀的事!”呂老動情地說。
輝煌
產品不愁賣,曾是財政“聚寶盆”
國棉廠在上世紀30多年里,一直是國家財政和外匯的“聚寶盆”
“重兵”守護下的棉紡廠,當年到底紅火到什么程度?“那時棉紡職工待遇好,工資比國家干部都高!三廠好呀,紡織工業部命名的‘紅旗工廠’嘞!”哈海棠說。
“國棉廠有兩句話很出名,一句是‘機器一響,黃金萬兩’,黃金萬兩不好說,反正機器一轉就是錢,生產出來的產品都不愁賣。”
“工人干勁大,沒一個偷懶的。車間機器轟鳴,棉絮亂飛,常年溫度高、濕度大,開始是‘三班三運轉’,24小時不停車。”李金寶說。
1980年,幾大紡織廠擴招工人,開始實行“四班三運轉”。鄭州國棉廠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起來,很快在全國處于優勢地位。
上世紀50年代,每到周末,就會有單位找國棉廠搞聯誼、辦舞會。其實舞會只是幌子,實際是“牽紅線、搭鵲橋”。“那年代國營廠是最好的單位,工人是‘雙高’(地位高、工資高)人群,國棉廠女工生活過得精致,各機關單位的小青年都‘瞄’著呢。”
毫不夸張地說,國棉廠在上世紀的30多年里,一直是國家財政和外匯的“聚寶盆”。三廠建廠50年大慶時,50年來累計上繳利稅16.6億元,為國家賺回了33個同等規模的紡織企業。
規劃
建設博物館,留存精神財富
建設紡織工業博物館,意在展現紡織工人曾經的輝煌
面對經濟全球化及中國入世后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與時俱進的三棉人奉行“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的經營宗旨,盡管在各方面努力改進,但單靠自身力量已無法使逐漸沒落的三廠重煥生機。
三廠最終通過成功轉讓整體產權,由國有企業變為民營企業,開始重新運營。
國棉企業不僅曾經造就了鄭州經濟的繁榮,也造就了獨特的鄭州“西城文化”,這不僅是一種精神財富,在河南歷史上亦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慶幸的是,政府決定將三廠大門、辦公樓和部分廠房保留,在原址上建設一座紡織工業博物館,展現紡織工人們曾經的輝煌。(記者 張瞧 文 首席記者 閆化莊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