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列子入選鄭州市十大歷史名人
2011年“列子的傳說”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時空穿越 再舉成名
出鄭州東去不遠,有一個地方叫圃田。東西向的省道將這個地方打開,隴海線的火車使其合而又分。那個創造了“杞人憂天”、“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呆若木雞”、“朝三暮四”等婦孺皆知的成語的作者——列子,很久以前曾經就生活在這里。
列子名御寇,春秋末戰國初鄭國圃田人,戰國前期思想家。其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隱居鄭國圃田40余年,不求名利,清凈修道。先后著書20余篇,10萬余言,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8篇,共成《列子》一書,寓言講道故事115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對后人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
河南老城系列叢書“老鄭州”三部曲的作者趙富海曾在《商都遺夢》中感慨過“列子與《愚公移山》的時空穿越”。
“自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深入淺出地引用《愚公移山》為題作閉幕詞,以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比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之后,這個故事便家喻戶曉。”趙富海說,多年以來,人們記住了愚公和智叟,卻忽略了列子。
“近年來,當地有關部門重建了列子故鄉,新增了列子塑像、御風亭和列子生平碑,還在青龍山下專設了列子故里陳列館。青龍山等名勝成了鄭州人游鄭州的好去處,也吸引了外地游客,無意中,列子還為鄭州的旅游事業創造了經濟效益。這是否也算列子穿越2000多年時空的新貢獻呢?”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也正因為此,歷代的人們都覺得列子這人真的是御風而行的非凡者。列子也成為歷史上少有的人仙合一的人物。
八卦御風臺在鄭州東二十里鋪南高崗上,為一八角形高臺,上繪八卦圖,旁有列子塑像。趙富海介紹說,那里山高林密,云纏霧繞,風吹樹響,站在御風臺前,望著列子爺像,真能感覺到幾分神風仙氣。故鄭州人將此景色謂之“卦臺仙景”,列入鄭州八景。后人來瞻列子祠,游御風臺,佩服先賢的高風亮節,羨慕列子的御風而行,不由慷慨贊嘆,吟詩題詠。
列子生前御風而行逍遙游,終得成仙升天,給后人留下了八卦御風臺。那我們該如何理解列子成仙?“列子是個早就進入傳說中的人物,即使在民間,也說不好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也許平時愛健身的列子,是練就了一身輕功,只是被后人越傳越玄,傳成了能飛的神人。列子既是仙人,也是凡人,仙時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凡時一介百姓,瘦弱書生,遇困頓,連鍋都揭不開。”王劍冰如是說。
作為列子故里的鄭州圃田,一直流傳著列子的很多傳說故事。2011年“列子的傳說”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說不好是列子的寓言來自于民間,還是列子的作品變成了民間文學。不管怎么說,列子是廣眾認可的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列子》開創了融寓言與哲理為一體的浪漫主義文風。
雖然早在1999年8月鄭州市旅游局就將列子命名為鄭州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但列子的知名度相對于他在歷史上的實際影響還是顯得太微不足道。因為歷史久遠,我們無法真實的探尋與觸摸,那不如跟隨我們一起享受一場耳朵里的盛宴吧!本期“走近非遺”我們邀請曾以列子為題作文的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學會會長王劍冰和原鄭州市作協副主席趙富海一起談談列子,重溫一下那些啟悟我們心智的寓言故事。
平民學者 列子力量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寵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10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的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王劍冰說,在《子列子窮》里看到了列子的妻子,這讓列子進入了生活或者說從生活中走了出來。“正因為列子的平民色彩,所述也大都是平常人可以接受的道理。這是圃田的福分,也是列子的福分,圃田能使列子在這里潛心治學40年,說明列子與圃田是相依相守互為默契的”。
王劍冰說,他經常思考,列子這樣一位人物,是如何這等聰慧,讓所作進入一個又一個經典。也許這樣的寫作,就是列子融入社會、解說生命的一種方式,他沉浸在一個個寓言故事里,讓那些故事伴隨自己、提醒自己,也感染他人、警示他人。“我覺得,在列子的作品里是有列子自己的,或也有我自己,這么覺著的時候,就感到離列子近了,就感到了列子的力量,就如漢語里成語的力量”。
宣揚不夠 名小于實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鄉鄭州。為了保護列子相關文化遺產項目,圃田鄉政府于1998年4月成立了“列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并定于每年正月十六為“列子文化藝術節”。王劍冰曾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往圃田,感受過列子家鄉節日的氣氛。
“好熱鬧,完全是民間傳承下來的帶點原始色彩的活動。高蹺、舞龍的大場面,泥狗狗、吹糖人的小場景都構成了獨特的氛圍。器樂、鑼鼓、炮仗、煙花配合著這種氛圍,而夾在期間的‘列子文化藝術節’是另一種熱鬧。”
圃田人越來越感到了作為列子家鄉人的驕傲,他們把列子做成了一種文化。杞人憂天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小兒辯日的故事,都在這節日里展現出來。春天里,會有列子及其故事中人物的風箏在圃田的曠野里翻飛。圃田,讓人進入這里就會沉迷在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化之中。
“說實話,我覺得對列子這樣的人物重視或者說宣揚得還有些不夠,列子同老子和莊子應該有一比的。《老子》是給王侯將相講的哲學,《莊子》是給讀書人講的哲學,而《列子》是給平常人講的哲學。既然如此,列子就直接進入了民間的親切中,列子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實際上,現在很多人知道那些成語,卻不知是來自于列子。而且列子在思想認識與文學理念上也是先進的,按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學者和作家,他的創作真的是如傳說中的那樣無拘無束、自由放達、想象斐然,視野極為遼闊,思路極為奇峻。”
王劍冰表示,近些年來,各地都競相爭名人,列子是鄭州人毫無爭議,我們更應該重視。在中華文明史中,列子是起了承上啟下作用的。他在孔子之后七八十年出生,他百年后,莊子出現。相較列子的歷史地位和成就,列子目前的知名度還遠遠不夠。列子大有文章可作。希望能借助“列子的傳說”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契機,把列子及其文化宣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