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來,冰冷的剪刀在他手中
如同被賦予了靈性般有了“神奇”的生命
2010年,“連德林剪紙”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剪紙民謠相映生輝
爭奇斗艷的團花,張牙舞爪的龍,凌空飛翔的鳳,活靈活現的十二生肖,流光溢彩的雙喜圖案……對于剪紙藝術,連德林從孩童時的剪個小動物、喜花、喜字,逐步形成了喜慶團花、民俗故事的剪紙風格。2008年,“連德林剪紙”被命名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又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聽說連德林老師已經很多年,一是因為他的剪紙,二是因為他時常有民俗文章見諸報端。待見到連德林老師之后,才知道,原來2008年其“民間歌謠”也和“剪紙”一起被列入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民間歌謠”項目正在由市級申報省級。和連德林老師約定采訪的那天,因為路生,頻頻向其打電話咨詢,令我感動不已的是,這個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因為手機在室內信號不好,竟然一直在村上的路邊等候著我,其認真、執著可見一斑。難怪他一個人能獲得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者 蘇瑜 文/圖
1
小小剪紙大學問
探究剪紙藝術淵源
“在國內,一提到民間剪紙,都會把贊美的目光投向西北、東北和南方各省區。‘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剪,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歷史學家、文學大師郭沫若先生曾作此詩評論南北剪紙。其實,中原地區的剪紙藝術,也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廣泛的用場和眾多的剪紙藝人。”說起中原剪紙,連德林勁頭十足,絲毫看不出他早已步入古稀之年。
“地處中原的河南,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占了不少天時、地利、人和的光。也正是占據了諸多的有利條件,才使得民間文化的傳播和流行較其他地方更勝一籌。就拿剪紙來說,中原地帶的剪紙兼顧了北方的粗放渾厚和南方的玲瓏剔透,形成了粗中有細的獨特風格。”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鏤空花紋的雕刻材料,多半是用樹皮、獸皮和金銀箔,再浮雕于陶瓷或青銅器上,這應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遠祖。傳說老子騎青牛過今靈寶函谷關時,用金箔剪春牛賜百姓為符,以驅邪免災。至今,中原地區民間仍在沿襲,春節時有迎新春剪牛的習俗。
“剪紙”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河南籍大詩人杜甫的《彭衙行》一詩。“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直到現在,這種用紙剪成的“花幡”,還在喪葬中使用。唐代另一位河南籍詩人李商隱,也在《人日》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裁為人起晉風”。農歷正月初七為“人日”,人們剪彩為飾,以示健康歡樂度人日。到了宋代,許多小手工藝應運而生,剪紙也隨之得到發展。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春那天,朝廷百官都會被賞賜金銀質箔片的剪花,入宮朝賀完后帶回家,作為紀念物保存。上行下效,賞賜剪花之俗由宮廷傳至民間。明清時期,各種剪花技藝,在中原大地遍地開花。
2
邊剪邊唱多情趣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在鄭州城南,有一個民風古樸的小村落——十八里河村。這里自古交通便利,許多南來北往的商客們在此交易、生活,使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匯合交融,民間藝術十分繁榮。
76年前,連德林就出生在這個村落的一戶普通人家。和中原大地上所有的農村婦女一樣,連德林的母親不僅擅長縫制虎頭鞋、虎頭帽和剪鞋樣,而且還是三鄉五里有名的剪紙巧手。不論逢年過節,還是鄉里鄉親誰家娶親生子,母親和嬸嬸、姑姑們總會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剪喜花、窗花、鞋花,這些情景在連德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五六歲開始,連德林便跟著母親學剪小鳥、小狗、花草。母親雖然嘴上也攆他,覺得一個男孩學這些女娃們的手工難登大雅之堂,但并未強制。癡迷剪紙的連德林總是圍著她們,學藝日精。
年輕時連德林做過三年電影放映員,之后在鐵路部門做文化宣傳員,他不但沒有忽略剪紙,反而在工作中把剪紙藝術充分發揮,無論是辦黑板報,還是畫宣傳畫,他都巧妙地把剪紙作品摻與其中增強美化效果。
退休后連德林更是專心研究創作剪紙作品。近二十多年來,他把傳統的剪花形式與現代剪紙技巧相結合,將深受民眾喜愛、寓意吉祥的團花、喜花和民俗內容剪紙的搜集與創作作為重點。在他的剪紙作品中,更多的是用寓意、諧音和象征的手法,把民俗吉言語句和現代美學意識交織在一起,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紙吉祥圖,來美化人們的生活。
“小剪子,明又亮,一年四季剪吉祥,剪得太平盛世景,剪來國富民安康。”連德林介紹說,在中原地區的農村,長久以來,許多婦女既是剪紙藝術的創作者,也是剪歌的傳播者。剪歌的歌詞不僅與她們手中剪的物品關系密切,而且還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使這些散落在民間、瀕臨失傳的民俗文化能流傳下去,他在探索剪紙藝術的同時,開始致力于搜集整理民間剪紙歌謠。經過多年的收集整理,他以上百首流傳在民間的剪紙歌謠為基礎,撰寫出《“剪歌”與民間剪紙》一文,把諸如:“正月里,剪彩燈,彩燈高掛堂屋中,妖魔鬼怪全照跑,一年四季都安寧。二月里,剪條龍,放在門前小河中,風調雨順太平世,保佑五谷能豐登。”這些詼諧生動,充滿生活情趣的歌謠呈現給人們,使不少人在傳詠歌謠中,感受到瑰麗多彩的中原剪紙藝術和中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3
搜集千首歌謠 民俗文化小百科
同剪紙藝術一樣,民間歌謠也是我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更為普遍的一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民間歌謠屬于普通百姓無意識的自主創造,具有更強的通俗性、原創性和口語化,形式上以短句為主,既能更好地為廣大民眾所理解和喜愛,又能真實地反映出長期以來中原地區的民風民俗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連德林說,他感謝自己來自農村,這樣才有了最直接和豐富的機會接觸這些珍貴的資源。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1942年鄭州鬧災荒,家里窮得揭不開鍋,我最小的姑姑被送到幾十里外的祭城給人家當童養媳,人家給的彩禮就是幾斤黃豆。”連德林說,他的小姑姑過得并不幸福,每次回娘家都是淚水漣漣,他去看小姑,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小姑就給他唱《小包袱》:
小包袱,圓又圓,挾起包袱走河南。
河南妞,好打扮,黑單褲,藍布衫。
手里拿的芭蕉扇,走一走,扇一扇。
看不東,看不西,只見小燕在前飛。
小燕小燕等等我,咱倆路上比公婆。
你的公婆對你好,我的公婆打死我。
怨俺爹,怨俺娘,還怨媒人嘴頭長。
貪財推俺入虎口,俺這一輩難抬頭。
小姑的不幸遭遇和這首歌謠深深地銘刻在他的記憶里。那一首首童年時學會的民間歌謠讓他越來越難以忘懷,加上便利的工作條件,連德林萌發了搜集民間歌謠的想法。
“火車頭,冒白煙,鐵路兩邊栽線桿。電線桿,鐵絲擰,上邊掛著白瓷瓶。白瓷瓶,口朝下,北京南京打電話。北京打,南京聽,東洋來了鬼子兵。鬼子兵,犯中華,逢村燒房見人殺。三光政策真兇殘,咱們奮起保中原。中原人,不可欺,明里暗里打游擊。游擊戰,麻雀戰,日本鬼子要完蛋。趕快收復山河土,歡慶勝利‘八·一五’。”
這首歌謠連德林給起了個名字,叫《歡慶勝利“八·一五”》,是他當年在滎陽車站放電影時從一群孩子口中學會的,因為那個年代放映抗戰題材的電影比較多,比如《平原游擊隊》、《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他有一段時間就特別留心抗戰歌謠。就這樣,連德林在鐵路沿線把一首首民間歌謠收入囊中,直到多年后從鐵路部門退休。 2009年,他把這些民間歌謠配上他創作的剪紙圖案,匯集成了一本《中原民間歌謠》。
“歌謠是一種文化,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其含義雖不算深奧,卻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時代心聲,不光表現了真善美的審視尺度,還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像《十二月花歌》,過去的孩子都知道每個月有什么花,但你問現在的孩子,能說出來的就太少了!而現在的孩子因為沒有人教,根本就不會傳統兒歌。這也就是我為什么要把搜集的中原歌謠整理出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