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5-21· 連德林民俗吉祥剪紙——七旬老人的“非遺”傳承
- 2013-5-21· 七旬剪紙大師欲亮“箱底”
- 2013-5-21· 一張保存了56年的照片 3年戰友一輩子的兄弟
- 2013-5-21· 一剪之巧 頌在民間——連德林剪紙
- 2013-5-21· 一把剪 一張紙 剪出一個世界 ——訪鄭州剪紙大師連德林
- 2013-5-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二 連德林“剪紙”
連德林民俗吉祥剪紙——七旬老人的“非遺”傳承 |
作者:連德林 時間:2013/5/21 14:56:18
未見到連德林之前,也曾看過一些關于連德林剪紙作品的介紹,很是新奇,該是怎樣的作品才能如此地引人入勝、打動人心呢?而這次的拜訪,卻要好好的領略一下剪紙的另一種魅力了。
![]() 《百年好合,天長地久》 由于路途耽誤了時間,到達連德林家時已接近傍晚。車還未停穩,遠遠的便見連德林老師揮著手迎了過來,很是親近的拉著我們的手問著路好不好走,像是在招呼久不回家的親人般噓寒問暖。 剛一進入連德林的工作室,入目的便是一排整齊的書架,書籍資料都是井然有序的按照分類擺放在一起。一些早年的圖書已經開始泛黃,像是要證明自己伴隨著主人走過的久遠歷程。書架的一旁是一個工作臺,上面整齊的擺放著剪刀和刻刀,而未完成的作品則細心的用曲別針固定著,小心地放在書桌的一角,用一些書報壓著,想是怕那寒風入窗時的亂掃。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那掛在書柜上的貼紙臉譜,紅臉的關云長,黑臉的包文正,花臉的徐彥召,每一個都是連德林親手剪貼上去的,顏色亮麗的對比無疑為清冷的房間增添了一絲活躍感。 桌上擺放著連德林在今年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吉祥剪紙系列”叢書,分別是《吉祥剪紙婚慶篇》、《吉祥剪紙節日篇》、《吉祥剪紙生肖篇》和《吉祥剪紙壽誕篇》,書中所展現的作品是以剪刻并用的手法來表現外部造型和內部結構特征,系統地展現了鄭州剪紙的技法和特點。以觀賞者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造型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線條都是貫穿的,每一個構圖都是飽滿的,給人一種簡潔明快的地道中原風格。
《四季平安圖》
(一多十余春長在,二甲傳臚艷陽天。) (三陽開太金秋日,四喜臨門太平年。) ![]() 《仙童圖》 (漁童撒金,哪吒鬧海。) (劉海戲蟾,沉香劈山。) ![]() 《民俗祥語圖》
(王者之嬌,廉潔清高。)
(居官勿傲,眉開眼笑。)
幾句寒暄之后,連德林便拿出自己珍藏的作品集。他親手翻開每一頁,詳細的介紹作品的創作過程與當時的創作靈感。我們細細地觀看著每幅剪紙,情不自禁的脫口而出“好靈氣的剪紙啊”。一幅《四季平安圖》竟剪出了牡丹的雍容華貴、荷花的清新脫俗、菊花的高潔淡雅、梅花的錚錚傲骨,可謂真應了連德林老師的題詞:“一多十余春長在,二甲傳臚艷陽天。三陽開太金秋日,四喜臨門太平年”。而《彩蝶戲春圖》卻又一改之前的風格,以流暢圓潤的線條為主,巧妙準確地把蝴蝶的靈動給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出來。而四幅小圖的彩蝶也各不相同,或翩翩飛舞、或竊竊私語、或飛逐嬉戲、或相偎漫步,好似在漫爛的花叢中輕扇著羽翅,踏著靈巧的步伐要遠歸而去,油然地生出了一絲憐惜之情。 ![]() 連德林工作照
連德林,漢族,生于1936年10月,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十八里河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F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民間工藝美術家”、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剪紙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美術學會副會長。1955年6月畢業于鄭州六中,1956年3月應征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二師政治部電影隊任放映員,服役期間1957年和1958年被武漢軍區授予“五好戰士”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959年3月退伍,從部隊轉業到鐵路局文化宮從事電影放映兼宣傳工作。1991年起先后主編了《鐵路文化宮志》、《十八里河村志》、還參與主編了《南五里堡村志》、《十八里河鎮志》,擔當編輯和編委參與了《中州民俗》、《管城史話》、《大河風》等書的編寫工作。 ![]()
連德林工作照
連德林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傳承者”。為了能及時了解剪紙藝術的發展狀況,開始自學電腦,通過網絡及時了解當下的文化信息。為了使剪紙的題材和內容多樣化,每年連德林的剪紙作品都會推陳出新,保持著一種與時代同步發展的氣息。.其中經連德林剪出的“喜”字就多達一百多個樣式。 連德林也是一個執著的“民俗資料收集者”。因早年從事過文化宣傳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撰寫了中州民俗、地名掌故、風物傳說、名勝游記等文稿和照片百余件。因其對剪紙藝術的執著和熱愛,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剪紙報花,儼然一部小型的當代剪紙的發展史。80年代末90年代初,為追求剪紙藝術的更高層面,他開始走訪各地的剪紙藝術家,足跡遍布了全省各地。在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中,博采眾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剪紙風格。 在傳承和發展剪紙藝術的道路上,連德林還帶出了一大批熱愛剪紙藝術的后生晚輩,受到了弟子和業內人士的尊敬和高度贊揚。 在和連德林將近兩個小時的訪談中,驚嘆于他的博學,不僅對民間剪紙有著獨特的見解,關于本地的民間歌謠亦有著深入的研究。在問到河南民間剪紙的特點時,連德林引用了郭沫若先生的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將南北方剪紙的風格特點一語道破,可謂是字字珠璣。連德林說,南方剪紙多用刻,所顯精致且細膩,而北方剪紙多用剪,其呈粗獷而奔放。河南剪紙卻是粗中有細,靜中有動,剛柔相間,兼有南北方剪紙的特點。 談話快結束時,連德林用一句話評價了自己的剪紙特點:“有著民間剪紙的根,又融入了現代元素。”并堅定地說要把民間剪紙傳承發揚下去,為社會多留下一些文化遺產供后代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