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禮天下的傳說
2013/5/21 11:56: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以前,好多人對世上的事兒認識不清,腦袋瓜兒比較笨,再加上不懂禮性,很多事兒沒少費勁,但做得都不很好。比如說打聽路吧,見人就說:“哎!問問你,去哪兒哪兒咋走咧。”顯得沒有一點兒禮性。就因為這,孔子準備對天下的人進行調教,就寫了三本書。
孔子選了一個日子,領著楊懷和子路倆徒弟,推著一輛紅推車,帶著三本書,周禮天下去了。他們第一站準備去江南。
這一天,他們師徒仨來到江南地界,孔子就向那里的人說明來意,人們聽說后,都圍攏來聽他傳經講道。后來人越聚越多,孔子就開講了。孔子從“三綱五常”講起,教育人們如何知書達理,如何處事為人,怎樣利用書中的知識指導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那些江南人都洗耳恭聽。孔子把要講的內容講完后,就給江南人丟下了一本書,讓他們互相傳看,增長見識。然后又領著徒弟,帶著剩下的兩本書向河南走來。
孔子師徒來到河南地界,同樣向人們說明來意。當河南人聽說孔子還帶著兩本書時,在孔子沒有開講前,誰都想先看看書,孔子就給了人們一本。這些人在翻看的時候,沒有認真去看書中寫的是什么。只是夸獎孔子的字寫得好。到了孔子開講時,人們私下還在傳看那本書,個個兒直夸獎字寫得好,孔子在前面講了什么,誰也沒完全聽清楚。孔子講完后,照樣給河南人丟下了一本書,就帶著剩下的一本書,領著徒弟向山西走去。
師徒仨剛入山西地界,遇到一個小山莊,莊口的一棵樹上有一只猴子,它看到孔子仨人后,就從樹上跳下來,前面兩個爪子合著,彎腰點頭,做出作揖的樣子,嘴里還“吱,吱”地叫著。孔子看了,很是驚訝。他想:“哎呀!這地方看來不簡單,連猴子都這么懂禮性。”
他們進村后向大街走去,剛來到十字街口時,發現有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兒,渾身上下沒穿一件衣服,臉朝上瞇縫著眼,躺在正當街。孔子上前叫他,那小男孩沒理他。孔子覺得這小孩太不像話啦,太沒禮性啦,嘴里不由得說了一句:“哎,我說啊,您躺在這當路上,人家怎么走路呢?請您讓一讓好嗎?”
小孩兒聽了孔子的話,一下子從地上跳起來,大聲問孔子:“哎!你說啥呀?叫我給你讓路,沒門兒!你來到俺這座城里,給俺打招呼了嗎?我憑啥給你讓路?”
孔子師徒一聽,全都愣住了。孔子四下里看看,搖搖頭說:“你們這兒哪有城啊,這不明擺著是一個小山莊啊?”小孩聽了,頭一歪:“嗯?你說啥?不相信嗎?”只見那小男孩從路旁拾起一塊兒碎碗片兒,在地上畫了一座城,城中東西南北四門各畫了兩個把門兒的人。
孔子師徒看了,全都傻眼了。孔子想,人都稱我“孔圣人”,現在自己來這里講經傳道,卻做了沒理的事兒,被一個小孩子問住了。再聯想到這里的猴子都那么通禮性,我還給這兒講什么經,傳什么道呢?孔子只好向那小孩賠不是,然后帶著倆徒弟悶悶不樂地回去了。
其實,那光著身子的小孩,就是山西這一方的紅眼老主(山西人供俸的頭兒)。他聽說孔子來講經傳道,心里很不好受。他想,如果這一方人都聽信了孔子的那一套,到時誰還聽我的。所以,他才出了個鮮點子把孔子擋了回去。
孔子師徒仨回去路過江南時,江南人聽說孔圣人來了,都高興地走出家門迎接他,并好吃好喝好招待師徒仨。孔子看到江南人對他這樣好,相信他說的話,就把準備給山西人的那本書又給了江南人。這樣,江南人就多得了一本書。
后來,山西人聽說孔子所講的經和道,特別是他寫的書,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也聽說該給他們的書在江南,山西人就到江南去找了。但江南人死活不承認。從那時起,人們就稱江南人為“江南瞞字”或“南瞞子”(俗稱“南蠻子”),而山西人被叫做“山西找字”。
河南人呢,雖得到了一本書,但他們在孔子講經傳道時,只顧翻書看孔子寫的字兒,夸那字寫得很好,對孔子講的卻不完全懂,書中的內容也沒有全看明白,所以,人們稱河南人為“河南夸字”。
直到今天,許多能人大都出在江南,特別是沿海一帶,經濟特別發達。而山西那些山溝里的人,大都憨實厚道,有的甚至有點兒憨憨傻傻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