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雖然是著名的歷史人物,但司馬遷在《史記·藺相如列傳》里,關于他的籍貫僅有“藺相如者,趙人也”等寥寥數語。司馬遷的語焉不詳,令藺相如的籍貫、故里、墓葬和后裔等問題,都成了后世的未解之謎:河北人認為河北邯鄲的藺家河村是藺相如的故鄉,山西人認為他的故里在山西省古縣藺子坪村,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藺相如故里在安陽縣水冶鎮古相村。
藺相如(公元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期趙國上卿,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強秦意圖兼并六國、斗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他不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
藺相如的事跡被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寫得栩栩如生,廣為后代傳頌。《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被收在中學的課本里,描寫這位古代的智勇之士如何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和他如何顧全大局、忍讓將軍廉頗,從而實現“將相和”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漢語中,“義不容辭”、“大義凜然”、“義憤填膺”、“怒發沖冠”、“面不改色”、“智勇雙全”、“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大局為重”、“顧全大局”、“負荊請罪”等成語,都是用來形容藺相如崇高精神、高尚品德的辭藻,可見這位古代杰出人物的影響如何深遠、巨大。
藺相如雖然是著名的歷史人物,但司馬遷在《史記·藺相如列傳》里,卻僅僅記有“藺相如者,趙人也”等簡單文字。司馬遷的語焉不詳,讓藺相如的籍貫、故里、墓葬和后裔等問題,都成了后世的未解之謎。目前,關于藺相如故里的說法有三個,河北人認為河北省邯鄲的藺家河村是藺相如的故鄉,而河南人說藺相如出生在安陽的古相村,山西人則認為他的故里在山西省古縣藺子坪村。但不論哪里的人,最終都無法提供讓世人信服的實物資料或有力的推斷證明。
這幾種說法最讓安陽人自豪的莫過于,藺相如故里是位于安陽縣水冶鎮西南一公里的古相村。據《安陽縣志》記載:“相村在水冶西南,戰國時藺相如故里,有碑文可考。世傳藺相如生于漸平崗村,后移此村,因以相名。”明代崔銑所著《彰德府志》載:“藺上卿廟在黃口村,上卿名相如,戰國趙人。舊志云:子孫散居廟旁,歲時來祀。”
據此線索,曾有人到安陽縣水冶鎮相村尋訪藺相如故里的蹤跡。相村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說起藺相如的故事,都有說不完的話。
90歲的梁好義是相村年紀最長的老人。他說:“據老輩人講,太平崗村(以前叫漸平崗)是藺相如的出生地,在我們這片,相村、漸平崗、崗西村都是相府宅地。在崗西村有片地叫樓院,那就是藺家的樓院,光聽說原來廳堂寬敞,秀麗豪華,還有一片蓮花地,傳說就是藺家的后花園,現在是什么也沒有了。”
說到的這塊蓮花地,現在是村民王遠明家的責任田。70歲的王遠明還記得,十幾年前他犁地時還犁出過3塊石碑,上面刻滿了字跡,那時候農民們也不懂得保護,讓一個石匠搬走做成了大門的迎風,也不知道賣到哪里去了。
74歲的崗西村村民劉慶邦稱,原崗西村正北大路,直通藺相如祖墳塋地,聽老輩人講,兩旁松柏成蔭,石人石馬石羊石象成對。
幾位老人還帶領探訪者到村民王天順家的院子里,看一棟破舊的房屋,據說那是一棟藺家的古宅。房屋確實很破舊了,但一般人卻不能肯定它的具體年代。這院子的女主人劉春英表示,爺爺77歲了,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時候的房子。這個院子原來是九門相照,庭院連著庭院,門口這邊原來是個亭子,前幾年翻蓋新房才拆了。
就在這時,藺家后人、太平崗村村民藺百華趕了過來,他說,在崗西村有他們的家譜堂,原有家譜在他大爺手中,家譜是布帛掛軸,上面畫著藺相如彩色遺像,下面排列著后世宗室,現已近百代世孫。后來這份家譜被輝縣的藺家后人借去,到現在還未還。探訪者隨即來到崗西村,看到所說家譜堂實際上就是藺家祠堂,現在已被附近村民當作娘娘廟,香火不斷。藺百華說,原來堂前有一個兩米多高的石碑,他十幾歲時還常見,碑上內容不記得了,聽老人說記載的是藺相如事跡。現在每年大年初一藺家全體老少都還要到家譜堂來祭拜祖先。
在崗西村,村民劉長生得知來意后,告知,1974年時,他們在傳說是藺家樓院的地方挖蓄水池,挖出很多古磚瓦,還有一面銅鏡和兩塊白色石碑,石碑半米見方,現還有一塊,另一塊不知所終。他領著我們找到了那塊石碑,沖洗干凈,讓我們觀看。因為年代久遠,碑上一半字跡已不可辨認,但仍可大概看出是記載唐朝一位叫藺仁節的事情,想來應該是一位藺家后代。□王寧 搜集整理【原標題:智勇雙全 藺相如魂牽古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