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鄭萬耕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雜志副主編。其主要學術著作有:《太玄校釋》、《揚雄及其太玄》、《易學源流》、《周易與現代文化》、《易學基礎教程》、《中國哲學教程》等。
推介書目:《傳統與超越——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鄭萬耕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易學象數論》,(清)黃宗羲撰,鄭萬耕點校,中華書局。
大連圖書館白云書院,6月16日,邀請到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萬耕來連,解讀《周易》與現代文化。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在鄭萬耕看來,《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歷來有“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說法。
《周易》尤其是《易傳》,對鑄造中華民族精神、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滲透到現代文化的各個方面,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鄭萬耕認為,《周易》為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就其所面對的問題來說,這個體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五個方面:剛健有為,中和思想,神道設教,崇德利用和天人諧調。其中,“天人諧調”思想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決人類自身關系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神道設教”思想主要解決人與鬼神的關系,也即人道教化同神學迷信的關系;“中和思想”主要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剛健有為”則是處理各種關系的人生總原則。
在鄭萬耕眼里,《周易》還對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了哲學上的論證,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就是作為易學思想核心的“陰陽變易”學說。他說,我們現在講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關注民生”、“增強憂患意識”、“建設創造型國家”等等,都是這個學說的題中應有之義。
綜合說來,《周易》提出了許多義蘊精湛的思想和命題,包含有豐富的哲學思維、政治謀略和人生智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只要我們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磨礪,去認真閱讀《周易》原書,每次都會得到新的體驗、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