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載有摹秦傳國璽印文《受命于天,既壽永康》為記載最早鳥蟲篆印。漢印中相當一部分以鳥蟲篆鑄刻。有多承秦漢鳥蟲篆入印,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銘,除少數幾個字近鳥書外,其余多當屬于蟲書。吳王子于戈銘亦是鳥書與蟲書。現存的湖南衡山《禹碑》也是鳥蟲書的見證,該碑文77個字中多數為金文,僅有約17個字為鳥蟲文。
《墨池古韻》(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鄭懷義著)一書中寫到,相傳軒轅氏興而龜彰其彩。古史倉頡觀鳥獸字跡,別創文字,以代繩結,用書契以紀事。這一時期的文字多以鐫鑄在殷周時期的青銅器上而流傳后世,故稱金文或鐘鼎文。它形態端莊,章法穩重,結構布局規整,在文字的演變和書法發展中是一個重要階段,也是書法藝術風格所謂金石器的源頭之一。
鳥書與蟲書,都是以篆書為基礎演變而成的一種美術字體。郭沫若認為鳥蟲書是“于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周代彝銘進化觀》)。
當代篆刻家以鳥蟲篆聞名的有方介堪、及其弟子韓天衡,但當今鳥蟲篆書法,書寫者甚少,基本失傳。
為創新傳統文化,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在各個時期的演變過程,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我曾翻閱了大量鳥蟲篆(鳥書)、篆刻資料,其字體不但從歷史上見證了幾千年前人們創建文字的智慧,也是先人用鳥蟲篆這一語言文字做裝飾品,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更是增強人們的觀賞力、研討力的可貴之處。
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倡導對古文化的研究和當今文化的創新,我將中國文字從古至今,甲骨文、大篆、小篆到中國漢字的出現;并由繁體漢字到簡化了的漢字,做了全面分析比較,認為小篆的出現和大篆相比,字體更規范,每個字間的筆劃結構嚴謹,布局合理。減少了大篆復雜的修飾筆劃部分,既簡練又便于識別和書寫,易被大多數人接受和學習。字體也更加清秀、端莊、利落。所以,我把小篆加上鳥首書寫成鳥蟲篆書法,搬上大雅之堂,是對古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特別是我在鳥蟲篆書法上用墨、布局、結構都做了探索,用書法藝術自我創新,我就是用鳥蟲篆書法書寫的長卷《千字文》,長達20余米,還寫了毛澤東詩詞對聯、中堂等作品,裱裝后供人觀賞,受到廣泛贊譽,深受鼓舞。
我書寫的鳥蟲篆作品,有三大特點:一、繼承古文化,和古人書法相比,我在小篆的行間里適時在筆劃上加上鳥首,以美觀為宜。二、書寫技法的創新,打破了大篆的鳥書結構,每個字以小篆為基礎,刪去古體羽翼,清秀端莊,易于識別。三、打破以前只做印章篆刻,把鳥蟲篆語言文字書寫成作品,不斷參加書法大賽和展出,讓人們廣泛觀賞研討、交流指導,在創新中提高。
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不但在當今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觀念,也證明了鳥蟲篆書法的繼承、創新、發展是當今文化發展的需求,所以我的鳥蟲篆書法作品不僅在參賽中屢屢獲獎,如在全國盛世中華書法大賽中獲二等獎,在新、馬、泰三國巡展中獲一等獎,在臺灣故宮展出中獲一等獎,還多次接受眾多電視臺、報刊采訪報道,實乃是鳥蟲篆書法的一大創新成果。
作者趙力志,原名趙平安,號太行居士,1946年生于河南安陽,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河南書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豫北書畫院院長,首屆實現中原崛起有突出貢獻新聞人物。【原標題:趙力志淺談鳥蟲篆書法及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