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殷墟出土文物
后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
婦好像
龍骨初現
清末的一天,風雨交加,河南小屯村一間茅屋下一位叫李成的農民,在床上輾轉反側,他的腿上患了膿瘡,痛入骨髓,不得入眠。沒錢去買藥,怎么辦?全家人束手無策。李成突發奇想,去找龍骨治病!于是全家人都去田間地頭挖掘龍骨。
據說,后來,李成用搗碎的龍骨敷在膿瘡上,竟然奇跡般地好了。于是他把龍骨搜集起來,賣到藥鋪去賺錢。一傳十,十傳百,龍骨可以治病的消息傳遍黃河兩岸。人們開始紛紛搜集龍骨。
100多年后,我站到了河南安陽小屯村的地界。這里已是一幅現代城鄉的面貌。寬闊的馬路,兩旁整齊的綠植,讓人覺得心曠神怡。還有一些田地,有水有樹,依約可見當年的風貌。殷墟商朝都城宮殿遺址區內,有大片的綠地,其北面還有一處耕地與小屯村的耕地接壤。走在田間地壟,我竭力想象那一片片甲骨就從這樣普通的土地里翻出。走著走著,我仿佛看見了一扇門,那是通往歷史迷霧的大門。歷史到底是什么樣?我在想象的大門前徘徊,對那百年前偶然的歷史事件嗟嘆不已。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夏季的一天。北京東華門外錫拉胡同的一處深宅大院里,籠罩著一絲焦慮的氣息。原來,這家的主人病了,經醫生診治,得的是瘧疾,家人趕緊去藥房抓藥。藥抓回來后,因頗通醫道,這位主人便打開藥包,翻檢審視。突然他發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面,有一些他從未見過的奇異劃痕。他沒想到,這一下不經意的翻檢,竟然啟動了一個中國上古史和中國古文字學的驚世大發現。
這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懿榮,山東煙臺福山人。他當時的身份,是朝廷國子監的祭酒,也就是當朝最高教育機構的負責人。正是他的發現,讓甲骨文從傳說中的“龍骨”天書中回到了現實,將這奇妙的早期文字展露給世人。
詩化甲骨
我在感嘆著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時候,腳步已經漸入地下。穿過標有時代紀年的通道,就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這是殷墟博物館的奇特設計,站在地面上,也就是現代了,往下走一級,就到了清朝,然后是明朝、元朝、兩宋、五代十國……,越走越深,天光也漸漸暗淡了,到達一處天井,天井內有一方池塘,池塘里除了幾尾金色鯉魚之外,還有一片片仿制的甲骨,上面奇異的文字正呆呆地看著上方的天光。
回過身,隨著人流走入博物館,走入昏黃的燈光下,也就是走入了那久遠的甲骨文及其出現前后的時期。
一片小小的甲骨,在一盞發出溫馨黃光的小射燈下熠熠生輝。甲骨上那些文字神秘而親切,從那曲曲彎彎像圖畫的線條中,我們可以看出山川河流,看出日月星辰,看出田地,看出耕牛,如詩如畫,用陌生而熟悉的視感溝通著今天和遙遠。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中卜辭很多,這一條就是,”一位講解員看見我們認真的樣子,向我們解釋說,“有的卜辭有很濃重的文學色彩,有的甚至就是詩歌,比如典籍上有一條卜辭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雨從東來,雨從西來,雨從南來,雨從北來,與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非常相近!”
我十分驚訝,這一段表述根本不是導游詞上的話。于是,我們就和這位叫小宜(化名)的導游聊了起來。她十分開朗,毫不避諱地說起自己的經歷:她曾經被車撞過,幾乎是九死一生,醫生當時下發了病危通知書。后來她又經歷了婚變,丈夫在她最困難的時候離開了她。病好后,她考上了殷墟的導游,因為她一直對安陽那久遠的過去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尤其是那個神秘的青銅器時代。
她的業余時間除了給孩子帶課,就是學習一切關于先秦的歷史文化知識。“講解的時候,這些知識有時不小心就會流出來,”小宜笑著說,很多客人都非常喜歡她的講解,都說她的講解在講解之外!
市委宣傳部的馮寶成是我們走到殷墟宮殿遺址游覽區碰到的。他脖子上掛著相機,據小宜說,他也是一位標準的殷墟迷。和馮寶成在一起的是他的同事祁強,小祁非常熱情,主動加入我們的隊伍,與我們一起邊走邊討論殷墟的種種。
建筑濫觴
商都宮殿遺址是殷墟的又一大特色。馮寶成和小祁都認為,中國古代建筑后期的臺基屋頂構件模式在商都建筑的身上已經能夠找到影子了。
雕刻著龍圖形的殷墟大門極有特色,是仿照甲骨文中的門字設計的。離大門不遠,便是商都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大殿由夯土臺基、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茅草蓋頂組成,色呈灰白兩色,一股上古王風撲面而來。在臺基上筑屋,這是后期一些古代建筑普遍采用的形制,尤其是佛塔,沿用了這種建制,往往在塔身與地宮之間建有基臺和塔座。而雙重屋檐,簡直就是故宮重檐廡殿重檐歇山的濫觴。屋頂兩側的坡面頗似廡殿頂形制,大概廡殿頂是屋頂最初的形態之一。至于后來歇山、攢尖、箓頂、園尖都是在這樣的屋頂形制下發展而來的。
地靈人杰
但是,有一點是歷代宮殿區所不具有的特點:在宮殿區有一座大墓!這就是著名的婦好墓。王者的居所區建有陵墓,這在上古也是不合體制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據說,婦好是商王五丁妃子中最受寵愛的一位。最受寵愛也不應該違背體制啊?人叢當中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當我們站到婦好墓前,并且沿著幽暗的甬道下到婦好墓室里的時候,答案便浮出水面了。
原來,婦好能征慣戰,曾經率領3000死士沖入敵軍,大勝而歸,后世稱她為“中國第一位女將軍”。那個提出疑問的人突發奇想,笑著說,難怪安陽會出小宜這樣頑強拼搏的女性,是因為古有先例啊。人們在大笑之后,不禁也都暗暗同意這個人的說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許正是安陽的山山水水的靈氣才孕育了甲骨文,才孕育了古代建筑的精華,才出現了第一女將軍,也才有如今安陽這片土地上像小宜、馮寶成、小祁這么多平凡的但卻奮斗不止的人們!
背景資料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遺產地保護區核心面積414公頃,緩沖區面積為720 公頃。殷墟橫跨洹河南北兩岸,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55年的統治。這里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商滅亡后,這里逐漸淪為廢墟。1961年3月,殷墟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7月,殷墟被定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0屆會議上,殷墟以符合世界遺產的第(ii)、(iii)、(iv)、(vi)條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3月19日,殷墟通過國家級評審驗收,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武丁,姓子,名昭,是中國商朝第23位國王,商朝著名軍事統帥。廟號為高宗。他是商王盤庚的侄子,父親是商王小乙。武丁在位時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賢臣傅說為相,妻子婦好為將軍,商朝再度強盛,史稱“武丁中興”。
原標題:殷墟:前世今生看甲骨(文化旅游品牌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