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劇之流派紛呈
2013/4/15 18:02: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文化產業網8月10日消息:一個劇種的繁榮興旺,離不開具有深厚藝術功力、卓越創造才能、在觀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藝術家的貢獻。在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進程中,早期豫劇藝術家的創造已經作為藝術手段、劇種神韻被繼承下來。現在,我們雖然已經無法親眼看到他們那天才的表演和聆聽他們優美的唱段,但是,我們從昔日珍貴的資料里,依然可以領略各流派掌門人的綽約風采和他們的輝煌業績。
說到當代豫劇藝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可以稱得上是流派紛呈,群星燦爛!
專家周虹:清代末年,豫劇有了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等地域流派。她們在新的社會背景和藝術背景下產生了融合,這是一大進步。在流派的相互融合中,一些具有藝術天才的演員努力追求個人獨特的風格,成為廣大觀眾關注的豫劇明星,而一旦這位明星的藝術風格被眾多豫劇演唱者追隨、模仿,便形成為一個豫劇流派。豫劇流派的區分,更多的是群眾意志,并沒有十分嚴格的科學界定。有時會把具有獨特風格、較高威望,但并沒有形成穩定的模仿群體的藝術家也稱為一個流派。有的藝術家風格極為獨特,很難學習,就不大容易形成流派。
解放前,豫劇并沒有形成以演員個人風格為代表的豫劇流派。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豫劇的繁榮發展,演員間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增多,一些豫劇明星的演唱風格為眾多演員模仿,就有了以演員個人風格為代表的豫劇流派。這些流派和具有成熟風格的藝術家們,以特有的獨創性唱腔和塑造的光輝藝術形象,使豫劇藝術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從此,豫劇進入到一個百花爭艷、眾聲合鳴的季節。
專家荊樺:人們在談論豫劇流派的時候,總是首先說到“常、陳、崔、馬、閻”,指的就是“常派”、“陳派”、“崔派”、“馬派”、“閻派”。
在豫劇史上,常香玉這個名字恒久地散發著的藝術芬芳。她是一位卓越的表演家和演唱家,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是對豫劇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代宗師。常香玉是“常派”的創始人,9歲學戲,開始學唱豫西調,曾拜豫西的豫劇名家翟燕身、周海水為師。初學花旦、小生、武生,后來專習旦角,并以韻味醇厚、聲腔優美而著名。成名后,又學了 “豫東調”、“祥符調”和“沙河調”,并吸收曲劇、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音樂語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演出的《花木蘭》可以說是譽滿全國,《紅娘》、《斷橋》、《大祭樁》廣受豫劇觀眾的喜愛,不少常派弟子亦因演出這些劇目成名或獲獎。
專家朱超倫:常派藝術的特點表現在聲腔上,也表現在她的所有演出劇目和塑造的藝術形象上。其唱腔更具特色,樸實、新穎、自然、獨特,既激昂慷慨又細膩委婉,具有極其強烈的時代感和節奏感。
與常派藝術相比,陳素真所創立的陳派好像缺乏階段性的轟動效應,但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豫劇界,陳素真卻一直享有“豫劇皇后”,“豫劇梅蘭芳”的美譽,她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達到一種極至的豫劇大師。
專家石磊:她演出的大量樊粹庭先生創作的劇目,如《麻風女》、《洗滌血》、《義烈火》等,她演出的《三上轎》、《宇宙鋒》、《春秋配》、《洛陽橋》等影響深遠,至今被一些陳派弟子和陳派愛好者保留演出,廣為傳唱。
石磊:陳素真在唱腔上宗祥符調,但又不拘泥于祥符調。30年代她就吸收了一些豫西調的音樂素材豐富充實祥符調的音樂唱腔。她的唱腔雅致、俏麗、清新,有意蘊、耐品味。陳派藝術在表演方面對豫劇的貢獻尤為突出。陳素真精心學習研究了做功戲、武打戲,她身段動作優美規范,能夠準確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其水袖功夫堪稱一絕。
豫劇崔派藝術的創始者崔蘭田,是著名的豫劇“十八蘭”之首,有“豫劇蘭花”、“豫劇程派”之稱。在豫劇觀眾中享有很高的榮譽。她11歲就進入周海水的太乙班學戲,宗豫西調,演過須生,小生,擅長老旦,精于青衣,是豫劇唱腔藝術中委婉、含蓄、凄美風格的典型代表。
專家耿玉卿:她演出的《桃花庵》、《秦香蓮》、《三上轎》、《賣苗郎》被豫劇界稱為崔派藝術的“四大悲劇”。崔蘭田的唱腔低沉委婉,細膩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擅長于塑造悲劇形象,是崔派藝術的突出特點,也是崔蘭田對豫劇藝術的最突出的貢獻。
熱鬧紅火、激昂慷慨的豫劇,是以演出正劇、喜劇為優勢的。但自從有了崔派藝術,使豫劇在演出悲劇方面亦有了自己的獨到之處。那種愁腸百結、悲憫情深的曲調,寄托了無數人的愛恨情仇。
專家范立方:崔蘭田的唱腔間區跳度大,對比鮮明,節奏強烈,具有感染力,又讓人回味無窮;歸韻多入鼻腔和胸腔,顯得內在、凄婉、深沉;多以下滑間、和上下二度回區倚間作為唱腔結尾,能夠準確強烈的表現人物凄婉纏綿、悲哀痛苦的情感情緒。
聽到這高亢、嘹遠的嗓音,看到這千軍競發的場面,國人很少有不知道這出戲的,這就是馬派名劇《穆桂英掛帥》。觀眾把馬金鳳的演唱藝術稱之為豫劇“馬派”。在《穆桂英掛帥》這出戲中,豫劇藝術家馬金鳳塑造了一個既是賢妻良母、又是英勇威武的元帥穆桂英形象。這個形象在戲曲行當上稱為“帥旦”。而帥旦這個行當也是馬金鳳的創造,她融青衣、刀馬旦、武生的行當為一體,剛柔相濟,威武豪邁。
耿玉卿: 除了《穆桂英掛帥》,大家都知道“一掛兩花”是馬派的代表作。“一掛”當然是《穆桂英掛帥》,“兩 花”指的是《花打朝》和《對花槍》。這些劇目都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
馬金鳳被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譽為“洛陽牡丹”。 從這一美譽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馬派藝術的喜愛,也可以看出馬派藝術雍容華貴、典雅靚麗的藝術特色。1953年,馬金鳳在上海演出時,曾受到梅蘭芳先生的悉心指點,根據梅先生的意見,馬金鳳對《穆桂英掛帥》做了認真的修改。所以,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些京劇的神韻。
耿玉卿:馬金鳳的唱腔屬于豫東調。在豫劇演唱中獨樹一幟。音質圓潤純凈,清脆悅耳,吐字清晰真切,干凈利落,行腔自然松弛,舒展嫻熟。以小嗓為主,多在中間區運行。旋律很少做大的跳躍,很少甩腔,字多腔少,節奏平稱。很符合河南人干脆、利落、爽朗的性格特點。這是馬派唱腔為群眾喜愛的重要原因。
馬金鳳今年82歲了,她是“五大名旦”中惟一仍然活躍在舞臺上的藝術家,對自己豫劇事業的熱愛,對觀眾的熱愛,使她依然保持著藝術創作的活力。
方可杰:豫劇一向以粗獷豪放、大氣磅礴為其突出特征。但是任何粗獷的藝術都有其細膩的一面。這樣才能剛柔相濟,符合藝術的辯證法。豫劇藝術家閻立品創立的豫劇“閻派”藝術,突出地表現了一種細膩委婉的風格。“閻派”在閨門旦這一行當上做出了卓越貢獻。閻立品在《游龜山》、《碧玉簪》、《西廂記》等劇中塑造的胡鳳蓮、李秀英、崔鶯鶯等形象,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特別是經她修改和演出的《秦雪梅吊孝》至今盛演不衰,不僅是閻派弟子的保留劇目,還是在演員比賽、戲劇晚會中常常看到的演出節目。1954年,梅蘭芳大師破例收閻立品為徒。在梅先生的點化下,閻立品的藝術更增強了典雅品格和都市氣息。閻派藝術的含蓄委婉、典雅細膩,正是不少豫劇劇目中所欠缺的。一種粗獷豪放的藝術,只有融入這種含蓄細膩的藝術成份,才更有助于她的發展和進步,達到和諧完美的至境。
方可杰:閻立品扮演的閨門旦常常是舉目半轉輪,出語半張唇,抬袖半掩面,舉步半提裙。表演質樸,不失俊雅,表演嫵媚,不失端莊。特別注意在“內在情感”上下功夫,常常是“為求一新聲,苦詠千百遍。”她在《蝴蝶杯·藏舟》中的表演,堪為細膩、委婉的楷模。為眾多弟子所繼承。
豫劇的“五大名旦”及眾多風格流派,都是豫劇繁榮的重要標志,在六、七十年的歷史長河中,五大流派唱腔深入觀眾心中,飄蕩在中原大地,它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景,更是戲曲藝術不朽的樂章。
豫劇觀眾把五大名旦稱之為豫劇的五大流派。很多人認為,桑振君是與五大名旦齊名的豫劇藝術家,桑振君長期從事豫劇的教育工作,培養了不少弟子,有不少追隨者,應該稱之為“桑派”。
桑振君6歲跟隨母親學習演唱河南墜子,9歲學唱豫劇。墜子的板式比較單純,在演唱時特別重視嘴皮工夫。她的墜子功底實際上對她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她的唱腔屬于祥符調,口齒伶俐,字乖音巧,她所創造的偷、閃、滑、搶和離調唱法被認為是豫劇演唱技巧的一絕。其演唱的《對繡鞋》、《桃花庵 》、《秦雪梅觀文》等劇目在觀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在豫劇光彩奪目的歷史進程中,旦角所呈現的藝術魅力顯著而彌遠,與此同時,男生角的唱腔在觀眾心目中也樹起了獵獵大旗。豫劇表演藝術家唐喜成創立的豫劇唐派藝術,是一個藝術特色非常突出的派別。很多豫劇觀眾都能從那獨特的二本腔中聽出“唐派”的韻味兒來。
在20世紀30年代,唐喜成學藝于長葛的萬樂劇社,先后在許昌、開封、鄭州、襄縣等地演出。他屬于融合了祥符調和沙河調的一位豫劇藝術家,演出的代表劇目有《三哭殿》、《轅門斬子》、《南陽關》等 。
唐喜成雖然是二本腔演唱,但不同于旦角的“假嗓”。沒有脂粉氣,充分表現了陽剛之美,而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南陽關》中扮演伍云召,根據人物性格需要,其唱腔呈現出激越悲涼的味道。在《三哭殿》中,他扮演李世民,既要有威嚴,又要有情有理,苦口婆心,要像一位家長一樣處理難以擺平的家務事。其唱腔剛柔相濟,灑脫飄逸。多年來,唐派藝術在觀眾中非常流行。不管在專業演員中,還是在戲迷群體中,人們可以隨時聽到豫劇唐派高亢明亮的唱腔。
劉忠河是成長在豫東地區的表演藝術家,其唱腔以本嗓為基礎,行腔酣暢,自成一派,深為農民群眾歡迎。
在80年代中期,有一出獨具特色的豫劇劇目,讓千百萬觀眾為之傾倒,許多人在茶余飯后談論劇中情節,交往中常常引用劇中詞匯,該劇還成為人們看待官場與民間事理的尺度,這就是《七品芝麻官》,劇中縣官藝術形象的扮演者是牛得草,牛得草擴大了豫劇丑角藝術在全國的影響。
牛得草自幼以乞討為生,10歲學習豫劇,勤奮好學,功力深厚,曾受京劇名丑蕭長華指教,其表演丑而不俗,唱腔風格獨特,注重體驗人物,唱念做舞俱佳。演出的劇目《卷席筒》、《做文章》、《仨愿意》等,在觀眾中深有影響。20世紀50年代他的表演藝術飲譽中原。在他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搬上銀幕之后,更是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國外觀眾把他稱之為“東方卓別林”。
在豫劇丑角中,任宏恩的藝術表演也獨樹一幟,他的表演詼諧本色,貼近生活,為豫劇丑角行當藝術增添了新的表現形式。
在豫劇藝術的田園里,凈行的表演藝術也堪稱一絕,該行當運用本嗓和氣泡音發聲,其道白與唱腔深厚豪邁,有氣吞山河之勢,其風格源自中原人粗獷、耿直的性格。
夏相林:李斯忠先生是豫劇凈行的代表人物。他主演的“黑頭戲”《下陳州》、《跪韓鋪》、《包龍圖坐監》、《司馬茅告狀》等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他的嗓音寬厚洪亮,唱功深厚,人送綽號“八里嗡”,意思是,他的唱腔能夠傳送八里之遙。
從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眾多享有較高威望的演員,彰顯了豫劇最鮮亮的藝術風格。當然,這一時期,有成就的藝術家枚不勝舉。本片只能是選取不同行當的代表,把他們最主要的成就和藝術特點作以粗線條的勾畫。
時代進入20世紀80年代,豫劇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時期,豫劇為了適應審美心理發生了重大變化的觀眾,不斷推陳出新,因而,也不斷有耀眼的藝術新星出現在豫劇舞臺上。
20世紀80年代,隨著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與河南省合拍的豫劇藝術片《包青天》在全國放映,豫劇演員張寶英的名字為更多的觀眾所熟知。在劇中扮演秦香蓮的張寶英,拜師崔蘭田,繼承了崔派藝術,唱腔深沉細膩,表演含蓄大方。
王希玲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演員。以其婉轉流暢的唱腔和瀟灑的做派,在《胭脂》、《陸遜拜師》、《春秋出個姜小白》等劇中塑造了典型的小生藝術形象,被人稱為“風流才子”。
這時期,王青芬也是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豫劇演員。
譚靜波:王清芬扮演的白素貞、林黛玉、黃桂英等古代和現代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唱腔上,她學習科學發聲,吸收民歌唱法;在表演上,她刻苦學習程式,同時又把民間舞、芭蕾舞、踢踏舞等舞蹈語匯融入戲曲表演。表演中,使用的大滑步、跪蹉步、拋蓋頭、轉扇子等動作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有的堪稱絕活。她曾以《大祭樁》、《抬花轎》的精彩表演飲譽北京舞臺。獲得了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梅花香自苦寒來”,榮獲第七屆中國戲曲梅花獎的演員虎美玲,繼承常派藝術并融匯各家之長,以委婉曼妙、清越高遠的演唱特點和含蓄雋永、俊逸高雅的表演風格,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
石磊:虎美玲扮相嫻雅,嗓音甜美明亮。主攻閨門旦,兼演青衣、刀馬旦。先后塑造了花木蘭、穆桂英、黃桂英、周鳳蓮、秦香蓮、李鐵梅、海霞、武則天等藝術形象。她的演唱風格俊逸高雅,在豫劇界獨樹一幟。
在眾多豫劇演員中,谷秀容的藝術經歷具有傳奇色彩。戲曲大師張庚稱她“表演惟妙惟肖、歌聲穿云烈石”。
在當今的豫劇隊伍中,一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他們充滿朝氣,充滿活力,成為當今豫劇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將成為豫劇第三代藝術家。首屆“香玉杯”得主汪荃珍,是河南省豫劇三團的演員。她主演的《香囊記》參加了香港舉辦的地方戲曲展覽演出。主演的現代戲《香魂女》獲中國藝術節大獎。汪荃珍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獲得者,由于她參加過一些電視劇的拍攝,具有很強的體驗角色的能力。她唱腔俏麗動聽,身段規范優美,把握人物性格準確,是一個藝術功底深厚的演員。
戲劇家協會主席王洪應:改革開放以來,豫劇雖然與其它戲曲劇種一樣比較困難,但是,豫劇界的有識之士仍在拼搏、奮進,并致力于豫劇的改革和創新。在豫劇隊伍中,一批青年演員表現出了可貴 的創造精神和敬業精神,已在觀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90年,豫劇演員李金枝在現代戲《風流女人》中扮演主角,赴京參加第二屆中國戲劇節演出,一舉奪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和中國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她還在傳統戲《燕燕》、《淚灑相思地》等劇中塑造了生動感人的燕燕、王憐娟等人物形象。
在新時期排演的傳統戲中,《程嬰救孤》一劇名噪一時。
在當代青年豫劇演員中,陳淑敏、楊紅霞、王紅麗、黨玉倩、王海玲、章蘭、周樺等一大批演員,在繼承傳統和探索藝術的過程中,都綻放出了恒久彌香、色彩繽紛的藝術之花!
這是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這個世界是豫劇表演藝術家以及編劇、導演、音樂家、舞臺美術家共同鑄造的。這是一個豫劇藝術的大花園,它絢爛在昨天,盛開在人們的新生活里!【原標題:河南豫劇之流派紛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戲曲網 20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