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一)五里崗又名飛鳳山,別名西崗,以位于縣城西5里得名。海拔186.4~78米。南北走向,系太行山東麓,崗丘連綿,溝壑縱橫,地勢起伏不平。北自韓莊鄉康洼村,南至宜溝鎮蓋族村。崗域含康洼、張賈、武洼
、下扣、陳莊、唐王莊、李河、蓋族等村,近10萬畝耕地。土質為黃粘土兼有礫土和白干土。湯河水庫、琵琶寺水庫分筑于崗西側之中、南部。
(二)火龍崗《詩?邶風》稱“旄丘”。清嘉慶《浚縣志》謂該處“形若游龍,而所當脊處,若龍脊也,故名龍脊崗”,海拔111.8~71米。位于縣城東南。明代以前,此處草茂林密,郁郁蔥蔥,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此后因植被逐漸遭到破壞,生態失去平衡,常年干旱缺水,當地群眾便呼之為火龍崗。南北走向,南至浚縣,北至菜園鎮崗頭村一帶。崗域含崗頭、龍虎、高漢、里于、瓦崗、大江窯等16個村,13.2萬畝耕地。崗上土質為黃粘土和礫土。
平原縣境內除兩崗外,全為平原地區,分布于京廣鐵路以東湯河兩岸和火龍崗東西兩側,即白營鄉、古賢鄉、菜園鎮、任固鎮和韓莊鄉、城關鎮、宜溝鎮之東部,以及伏道鄉、瓦崗鄉、五陵鎮部分地區。西南略高,東北稍低,呈略微傾斜狀,海拔54~75米。長期以來由于含沙量與輸沙量很大的河流出山而入平原,坡降忽減,水緩沙沉而形成。其沉積物以黃土性物質為主,河床沖積物很盛,微地貌復雜,素稱6泊。
(一)廣潤泊位于縣城東北20公里菜園鎮北部,與安陽交界,海拔55米。涉及楊莊、葛莊、三八、馬營等15個村。面積38700畝。
(二)柳圈泊位于瓦崗鄉柳圈村一帶。海拔56米。涉及瓦崗鄉、五陵鎮、菜園鎮之柳圈、辛莊、東崗頭、大寒泉等21個村。面積26050畝。
(三)任固泊位于任固鎮,涉及任固、蘇胡、商城、辛留、顧德等14個村。海拔54米。面積23065畝。
(四)將城泊位于宜溝鎮將城村一帶。海拔69米。涉及宜溝鎮、伏道鄉、城關鎮的將城、趙屯、孔村等16個村。面積19959畝。
(五)萬畝泊位于縣城東約10公里處,以泊洼易澇面積有萬余畝得名。涉及古賢鄉、菜園鎮、伏道鄉的南周流、皇甫、水磨灣、東官莊等15個村。海拔61米。面積16550畝。
(六)蘭村泊位于白營鄉蘭村一帶。海拔58米。涉及蘭村、張官屯、小張蓋、徐莊等13個村。面積10676畝。
以上6泊在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修水庫、筑堤壩、開溝渠等系列治理,過去經常遇到的水澇災害,已很少見。
【地質構造】據中國地質研究所《中國大地構造圖》載:本縣地質構造屬湯陰地塹。西有青羊口斷裂,東有湯東斷裂。由于巖層錯動,使第三紀湖相(泥灰巖等)和河湖相(砂礫巖等)上升為丘陵,形成縣境西部五里崗和東部火龍崗。中間下沉,充填巨厚的第三紀沉積物和第四紀河流沖積物。
青羊口斷裂從新鄉起,經青羊口、廟口到湯陰消失。在湯陰附近,此斷裂延伸線兩側的石炭二迭紀地層,已是連續完整的地層。1814年2月4日,宜溝曾發生5.25級地震,1978年10月1日,縣城西曾發生3.9級地震,都是青羊口斷裂活動的表現。
湯東斷裂斷距很大,基巖落差超過1000米。近期兩盤差異運動使其東盤(上升盤)火龍崗上的3個測點大幅度反向下沉。該斷裂在安陽附近被北西西向一條新構造活動明顯扭動性斷裂——安陽斷裂所切割。
總之,本區有北東、北北東和北西西兩組斷裂,這兩組斷裂近正交,前者發育,起著明顯控制作用,后者則對前者有重要影響。
本區地層層序(由老到新)為:
前震旦系(AYZ)花崗片麻巖、角閃片巖、混合巖化片麻巖。
震旦系(Z)石英巖和石英砂巖。
寒武系(∈)竹葉狀、鮞狀灰巖。
奧陶系(O)厚層石灰巖。
三迭系二馬營群(T)灰白色細——中粒石英長石砂巖和紫色砂質頁巖,底部有一層鈣質膠結礫巖。
下第三系(E)砂質頁巖夾細——中粒砂巖。
上第三系(N)粘土、砂質粘土及灰色礫巖。
第四系(Q)砂、粘土、亞粘土、亞礫土。
【氣候】湯陰縣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特點是春季多風少雨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潮濕,秋季天高氣爽溫差大,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
【水文】地表水①地表徑流地表徑流來自天然降水,年降水總量為3.76億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徑流深100毫米,徑流總量6460萬立方米。偏枯年份地表徑流深75毫米,徑流量4680萬立方米,但僅能蓄水100萬立方米,余者均順溝河排去。②過境水湯河、永通河、羑河橫貫縣境,為洪澇排泄河道。平時少水,只在汛期可補充少量地下水。由于洪枯流量相差較大,蓄灌量較低,一般年被水庫攔蓄和引淇蓄灌僅0.47億立方米。衛河從縣境東部流過,但以衛濟津,控制用水,年利用水量不足300萬立方米,可灌溉近萬畝耕地。
全縣地下水,平原地區屬第四紀松散含水層;丘陵屬第三紀風化巖石與裂隙水,淺層地下水可采量為8207萬立方米。①極強富水區此水區主要分布在湯河、羑河、淇河故道。面積為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1%。巖性為粘土、亞粘土。地下水埋深一般為3~6米,局部大于6米。含水層砂、礫卵石2~10米,涌水量為25~50噸/小時米,局部大于50噸/小時米。②強富水區此水區分布在羑河、淇河故道的接近區,面積1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2.6%。巖性為亞砂土、亞粘土,地下水埋深一般為2~4米,局部大于4米。含水層厚度小于故河道之流,涌水量為20~37噸/小時米。③一般富水區此水區分布在白營、古賢鄉和城關鎮以及衛河西岸地區,面積為19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0.2%。巖性為粘土、亞粘土及砂土,地下水埋深為3~8米,局部大于15 米。含水層不一。西部為砂礫石,東部為砂礓石。涌水量為10~20噸/小時米。④丘陵平水區此水區分布在火龍崗的里于、七澗周圍和五里崗的武洼、云村一帶。面積為4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8%。地下水埋深為10~18米,局部大于20米,涌水量為7~15噸/小時米。⑤貧水區此水區分布在五里崗、火龍崗的大部分地區。面積21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3%。地下水埋深約為20米上下。涌水量小于7噸/小時米,是縣內重旱區。⑥含氟水縣境含氟量較大的地下水,分布于五陵、任固兩個鎮部分村莊,危害較重的為五陵鎮南小章、小宋村和水塔河三街。據部分水井抽查,平均含氟量為3.2毫克/升,最高的達4.4毫克/升。從1984年開始,在縣衛生防疫部門的統一規劃下,開始對高氟區實施治水工程,除先后在南小章等村打成5眼含氟達標水井基礎上,又于1987年至90年代初,進一步進行了打深井、建自來水等改水工程,至1994年,一些含氟地區的村莊約有80%的家庭用上自來水。
縣內地下水年變化幅度為2~4米深,水質較好,礦化度輕,屬中性淡水,是人畜飲用和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
全縣可以開發利用的地表徑流、地下水和過境水總量為2.38億立方米,人均529立方米,耕地畝均370立方米。目前實際開發利用量為1.67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總量70%。
【土壤】1985年10月,湯陰縣開始對全縣土壤進行普查。普查結果認為:湯陰縣土壤類型隨著地形的變化呈現規律性變化,由西向東依次為褐土、潮土、風砂土。褐土集中分布在縣境西部的五里崗區和東南部火龍崗區,面積30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36.4%。潮土在縣境中東部的廣大沖積平原區,面積52.3 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63.1%。風砂土分布在衛河西沿、五陵鎮的北部地帶,面積3000畝,占全縣總面積的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