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1928年10月13日,史學家董作賓帶人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挖下一鏟浮土,正式揭開商代都城的一角,為長達90年的殷墟發掘拉開序幕。
90年后,2018年10月13日、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在安陽舉辦,來自海內外的考古學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回顧中國考古走過的90年風雨歷程,共商殷墟保護與發展大計。
沒有殷墟就沒有中國考古學
1961年,殷墟成為我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殷墟榮居“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06年,殷墟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殷墟成為我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自1928年以來,殷墟令一代又一******古人癡迷向往。“我們紀念殷墟,不僅僅在于它豐富的地下遺存,更因為它證實商王朝的存在,催生了現******古學在中國的發展。殷墟成為世界遺產,讓我們實現了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對話。”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唐際根說。這位1986年北大畢業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陽一待就是20余年,他帶領安陽考古隊發現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力促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一手策劃了殷墟博物館的建立……
的確,殷墟90年的發掘史就是一部中國考古學的成長史。中國考古學家們在殷墟田野發掘的實踐中逐步擺脫地質學的影響,形成以觀察遺跡現象為核心、具有自身特點的考古地層學的真實記錄,不僅可以研究遺跡的層位關系,而且可以研究各種遺跡平面分布的情況。
今天,雖然很多考古界前輩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鉆研精神卻被繼承下來。在此次大會上,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徐廣德、劉忠伏、孟憲武6位曾長期奮戰在殷墟考古工地并作出突出貢獻的考古學家獲得了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榮譽稱號。殷墟的發掘成果也陸續總結成學術專著出版,《九十年殷墟考古人與事》《殷墟出土陶器》《殷墟出土玉器新編》等書籍已與讀者見面,第一批書5小時內便被搶購一空。關于殷墟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未來這座繁華都城的全貌也將愈加清晰地鋪展在世人面前。
安陽人和外國人眼中的殷墟
10月20日,歷經5個月的展出,“鳳歸大邑商——殷墟婦好文物安陽故里展”在安陽博物館撤展,從婦好墓出土的474件寶貝收回庫房,進行保養。此次展覽是婦好墓出土文物闊別安陽42年后首次回故里展出,安陽百姓紛至沓來一睹婦好這位傳奇女子的故事。
“講了十幾年的婦好故事,終于等到這些珍貴文物回家‘探親’,一定要來看看。”來自婦好墓所在地——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的講解員曹陽說,“人們總拿婦好與花木蘭對比。在我看來,婦好是名副其實的鐵娘子。甲骨文明確記載,婦好曾一人統領1.3萬人的部隊馳騁疆場。”
為配合展覽,安陽博物館精心策劃了“巧手呈器”“創意書簽DIY”“鳳歸大邑商之趣味甲骨文”等體驗活動,小朋友們繪“甲骨文”繪本、剪“青銅器”手工,共同感受文物世界的樂趣。“比欣賞精美的文物更有意義的是,讓安陽的孩子進一步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安陽博物館館長周偉強調。本著這個出發點,10月13日下午,一場特殊的對話在安陽市第一中學展開,安陽博物館邀請考古學家為同學們講述殷墟發掘背后的故事,解答關于殷墟形形色色的疑惑,兩個多小時的互動,不少參與對話的專家感嘆“被年輕人的閱讀量和知識面驚到了”。
此次紀念大會現場也能看到其他國家學者的面孔,他們對殷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與中國學者熱烈交流。得知婦好墓文物在安陽展出,美國達慕斯大學教授艾蘭兩次走進博物館觀展。自上世紀70年代艾蘭第一次走進殷墟,便被深深吸引。“我已經記不清多少次來中國、來殷墟了,每次最大的收獲就是聽到殷墟考古又有了新成果。”艾蘭說,美國很多研究者對殷墟有著濃厚興趣,她開設的中國古代歷史課上,殷墟是繞不開的話題。“西方現在的學術環境和我當年開始從事漢學研究時已大不相同。可以說,西方的早期中國研究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繁榮。希望殷墟國際研究中心成立后,中外學者能夠在這方面有更多互動。”艾蘭說。
保護與民生兩手統籌
據悉,自去年以來,安陽警方已經打掉14個盜墓團伙,抓獲140人,追回713件文物。殷墟的管理保護再次成為焦點。
偌大的殷墟遺址如何保護?今年5月,安陽市公安局設立殷墟遺址文物保護區警務室,專門負責遺址區29.47平方公里內的文物保護工作。警務室實行24小時全天候常態化巡邏防控。此外還制定了《安陽市公安局涉文物重點人管理工作規定》,對全市涉及文物安全的刑滿釋放人員、文物管理部門辭職辭退人員、勘探隊一線人員、文物發掘臨時雇傭人員、文玩市場業主和從業人員、文物收藏協會等進行摸底登記。
安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靳磊表態,安陽將著力加強精細嚴管、著力增強保護能力、著力嚴懲違法、著力推進立規建制,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
殷墟周邊百姓的生活、經濟的發展也成為業界關心的問題。“當年殷墟周邊百姓為遺址發掘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不能忘了他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宇信說,“希望社會加強考古知識和考古成果普及,注重殷墟周邊旅游產業的發展,讓群眾從殷墟發掘中受益。”
考慮到當地居民為文物保護作出的犧牲,不少專家呼吁,要參照國家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殷墟等特別重要的大遺址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對遺址區群眾進行補貼或者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居民外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