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脈 萬姓同宗 天下歸親
——《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中原尋根行走進安陽內黃二帝陵
4月1日上午,百集系列電視劇《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總導演張清攜劇組主創人員與姓氏研究專家們及“姓氏代表”一同走進安陽內黃二帝陵,拜謁根脈圣地,溯源中華姓氏。
二帝陵
內黃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4500年前的上古時期,華夏部族聯盟首領顓頊、帝嚳先后在這里建功興業,肇造文明,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內黃境內有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后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張清總導演等一行人,迎著細潤的春雨來到了二帝陵,首先舉行了祭拜儀式。禮炮奏響,儀式莊嚴肅穆,傳達出對人文始祖顓頊帝嚳二帝的恭敬之情。隨后,開始參觀碑林區、人文始祖大殿、圣土采集紀念碑、鳥柏、陵冢等。
在陵園內,看著那出土的沾染有二帝遙遠歷史氣息的古跡,讓人不自覺的對人文始祖產生敬畏感和強烈的姓氏歸屬感,親眼目睹了幾千年前的真實土坯,更是忍不住思緒翩飛,對歷史充滿了好奇與渴望。陵園中有一處枸樹,上開五枝而根為一脈,被稱為“五帝同根”。象征著華夏一族一脈同根。陵園內,松柏參天,芳草萋萋,更是給人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
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數以萬計的華夏兒女,云集帝陵,朝拜祭祀,千百年來從未中斷。緬懷圣祖功德,弘揚華夏文化,舉辦祭祖節,現已列為定制。無論是海外僑胞還是普通百姓,都把二帝陵作為始祖來祭拜,真正形成了天下歸親的盛景!
顓頊、帝嚳是黃帝族系的支族,在數千年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顓頊、帝嚳族系又衍生了大量的姓和氏。其起因紛繁復雜,內涵極為豐富,同時也構成了獨具特色、絢麗多彩的中華姓氏文化。
三楊莊漢代遺址
在三楊莊漢代遺址,通過觀看紀錄片和實地參觀遺址的形式讓大家看到了一個黃沙掩埋下沉睡了千年的小村落,再現了兩千年前漢代農村的真實景象,這是傳承千年的家園樣本!
姓氏文化的相互交流
下午,安陽市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薛紅、以及內黃縣相關部門領導、內黃縣姓氏研究專家學者及媒體共同參加了座談會。座談會由內黃縣旅游服務中心主任焦國建主持。焦國建從二帝陵、三楊莊遺址和內黃名字的由來三個方面闡釋“天下一家,根在內黃”,并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姓氏文化傳播的更遠。張清總導演發言講到,做根脈文化,必須要到這里來,這是華夏尋根祭祖的圣地。到會的姓氏研究專家楊彥明具體講解了內黃典型姓氏代表騾姓的歷史發展進程;王基勛全面的講述了內黃姓氏的相關歷史情況;張懷恩講述了岳飛與韓姓的淵源以及分布在內黃境內姓氏的一些民間故事。
座談會上張清總導演提出討論姓氏故事的建議,在輕松而熱烈的氣氛中,專家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想法進行相互交流探討。張清總導演指出,文化要有味道才能延續下去,要用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把姓氏文化做的更加豐富。安陽市工商聯副主席韓貞霞簡潔的解釋了自己姓氏的來源。安陽師院教授郭勝強以改編的一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客人欲何往?二帝陵下來尋根”贏得滿堂喝彩,接著詳細的介紹了韓姓的起源及在歷史中的作用等。焦國建指出,所有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顓頊帝嚳二帝,萬姓同宗,天下歸親,最后呼吁大家把內黃姓氏文化重視起來,齊心協力把它做的更好!張清總導演也表示拍本部電視劇的最終意義也是天下姓氏成一家。
沙地連綿,棗林無際,顓頊帝嚳陵延續著悠悠古風,三楊莊遺址敘說著絲絲鄉愁。厚厚的沙土,掩藏了昔時的一切,而華夏始祖顓頊、帝嚳那高大的陵冢亙古矗立,三楊莊家園的格局代代相傳。二帝陵,三楊莊,華夏血脈和精神的根源于此。同根同源,同心同愿,這里聚集了華夏子孫虔誠的香火,這就是內黃,一個能讓我們找到來龍去脈的地方。當遠古的陵冢被細雨滋潤,這條根脈就愈發清晰,就像流淌在心靈深處的溪流,延續著不泯的認同,纏繞著永恒的凝聚,任何種子最終都能滲透出根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