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當代河南 >> 身邊新地標 >> 瀏覽文章

“河南古代文化地標”——文廟系列之五 《汝帖》:宋室之鴻寶

2013/1/10 18:01:50 點擊數: 【字體:

“河南古代文化地標”——文廟系列之五 《汝帖》:宋室之鴻寶

   《汝帖》是汝州文廟的一大亮點,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并稱為“四大名帖”,由宋大觀三年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書百家”刻成,金文、篆、隸、楷、行、草諸體兼備,是我國古代碑帖之珍品。圖為《汝帖》局部。
 

  把“文廟博物館”一詞輸入搜索框內,google給出19.2萬項相符的查詢結果,百度給出14.9萬項相符的查詢結果。比如北京文廟現在是首都博物館,蘇州文廟是碑刻博物館,山西平遙文廟是儒學博物館……

  這是個意外的結果,又在情理之中。遍布全國的文廟作為時光河流的文化渡口,從此岸到彼岸,它擺渡的何止是一代代士子,更是古中國薪盡火傳的文脈根系。

  自曲阜的“故宅三間”變成第一座文廟開始,文廟便以厚德載物、倡導教化為己任。歷代王朝政府的推崇、無數學者代代相因的文明良知、民族文化自我保護的自覺意識、延續千年的廟學歷史,給文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收集、保存、珍藏歷史文物的廣闊舞臺。每一處文廟都堪稱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庭院中的蒼蒼古樹,藏經閣中的圖書,東西廡的塑像、神位,四處散落的石刻,大殿中的祭祀禮器、樂器,門坊亭閣欄廡殿臺的建筑造型和彩繪以及積年累月的種種收藏等,文廟博物館顯得特別豐富生動,自然天成。像曲阜孔廟漢碑、北京文廟的進士題名碑、國子監的十三經石刻、蘇州文廟內的宋代石刻等,“它們都是國之瑰寶,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長羅哲文說。

  “古代并沒有和博物館對等的詞,我們不能說歷代地方文廟都擔當了博物館功能。第一座文廟收藏了孔子的部分遺物,確有博物之意,別的地方官廟可能是博學而不博物,它會收藏許多典籍,擔當起圖書館的部分功能。而其最重要功能還是祭祀。”河南大學文學院王利鎖教授說。

  民國之后,文廟“祀其道,神教化”的社會功用日漸退隱,作為博物館的固有價值日益突顯,許多文廟成了各地的文物收藏征集之所,有的地方則直接設博物館于文廟之內。這種因廟設館的演進,無疑是當代歷史賦予各地文廟的新使命。

  記者自2006年7月16日開始,走了二縣一州一府四文廟,郟縣和太康文廟都承擔了當地部分文物收藏功能,洛陽的河南府文廟正在全面大修,此功能暫時缺失。汝州文廟則在文廟中既設了汝瓷博物館,又設了汝帖展覽館,融合博物弘文與承載歷史的功能,文廟的“文化地標”作用彰顯。“

  它曾被供于高堂也曾被棄于馬廄

  《汝帖》是汝州‘三寶’之一,也是汝州文廟的一大亮點。”初抵汝州,汝州市教育局原局長高山、汝州市汝瓷研究所所長張天慶便隆重推薦。

  走進汝州文廟大成殿,講解員輕輕推開西廡厚重的木門,如同啟開封存800多年的一壇美酒,醇香飄然而至。

  20通石碑靜臥在展廳內,日光燈下閃爍著幽幽光華,石碑上鐫刻著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書法精品。細看之下,鄭國大夫皇頡的字瀟灑俊逸,酒仙劉伶的書法自由奔放、灑脫不羈,李世民的書法意興天來,字外風云,有皇家風骨……這數十方碑刻,便是被清代《直隸汝州志》推舉為可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并稱為“四大名帖”的《汝帖》。曾任河南巡撫的清代碑刻學家畢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稱贊《汝帖》為“真宋室之鴻寶也”。

  清代詩人孫灝在《汝帖》詩中寫道:“望嵩樓高高入云,舊藏汝帖天下聞。松煤拓紙歲萬本,官司厭苦征求紛。樓瓦飄零碑墜地,過眼煙云等閑棄。誰從灰燼拾遺珍,石爛猶存古文字。”《汝帖》八百年流轉的命運盡在其中。

  后世名氣愈來愈大的《汝帖》,出自800多年前的一個小小地方官王之手。那是宋大觀三年(1109年)的八月,汝州郡守王采集《淳化閣帖》、《絳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書百家”刻成,共12塊汝帖碑,匯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錄,卷末刻帖的數目,共77家又23種,宋刻匯帖有目錄者并不多見。因刻于汝州,故名《汝帖》。

  刻成之后,王心滿意足,把它們鑲嵌在汝州官衙“坐嘯堂”的墻壁上,后移至望嵩樓上。望嵩樓在汝州北城門附近,唐宋時是天下名樓。樓高三十米,上下三層,憑欄遠眺,嵩山峻嶺盡收眼底。唐代大詩人李益曾登此樓賦詩:“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30年間兩上此樓的李益,目睹社會動亂給汝州百姓帶來的災難,感慨萬千。此詩已成千古絕唱,被選入大學教材。

  碑刻移于望嵩樓上,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松煤拓紙歲萬本”,已然轉變成一種公共財富,誰都能隨時拓印。

  明末戰亂,望嵩樓樓焚碑殘。汝帖碑刻被丟棄在馬廄中。清順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整一新,并加跋2刻,總共14塊碑刻,重新收藏于衙門,安置在西園存古軒中。當時范承祖為從民間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脅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義見所存碑文漫漶不復識,又自洛陽購得《汝帖》宋時原拓一部,重摹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義又加上序、跋和目錄,并加蓋汝州官印為記,碑刻變成了20塊,仍藏存古軒中。社會動蕩之中,碑刻屢有散失。1947年臨汝解放,州衙被毀,碑帖流落民間。

  新中國成立后,時任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廟街一老百姓家門口找到第一塊,當時這戶人家把它丟在門口當石凳坐。1983年,縣公安局在拆房時發現了一塊《汝帖》殘碑,正副三位局領導親自把碑送到文化館。“從第一塊找起,花了四五年時間,找到了10塊。在多人幫助下,到1983年總共找到18塊。又從開封博物館復制了兩塊,復制的也不是原拓。”張天慶所長說。

  “張久益致力于收集這些寶貝,‘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張久益將收集到的大部分碑刻砌在墻內,外敷灰漿,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內,方保全了這些東西。”汝州文聯副主席彭中彥說。

  1983年以后,20塊石碑109帖的《汝帖》遷入文廟內,它囊括了宋以前數千年的書法。這時汝州文化局提出一個大膽設想——續帖。篩選宋以來千年杰出書家68人的代表作品,再刻制80塊碑帖,使《汝帖》總數達到100塊。2006年7月,記者在汝州文廟采訪時為止,“80塊碑帖刻石工作已接近完成”。

  它是“書帖祖宗”珍貴的“克隆”本

  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金,從美國購回中國最早書帖集成《淳化閣帖》宋代原版。這次收購被稱為“書帖祖宗”回家!

  有人質疑450萬美金的高價,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說:“它是真正的‘祖帖’,‘祖帖’就是原版。宋太宗為偃武修文,在淳化年間,將宮藏歷代名家墨寶刻于棗木板上,第一次集中華書法之大成。一千年過去了,公認存世僅此一套的孤本,能不珍貴嗎?!”

  一部“祖帖”珍聞多,就連所用紙也大有講究。那是享譽神州的澄心堂紙,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張,鼓足勇氣也“此紙不敢書”。清代乾隆御制的仿造品,如今每開張拍賣也得3萬元人民幣。“祖帖”數百頁全為正宗千年“澄心堂”,光賣紙也能賣好幾百萬元人民幣。

  《汝帖》同《淳化閣帖》又有什么關系呢?

  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我國首屆書法博士鄭曉華教授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觀年間汝州出現的《汝帖》、泉州的《泉州帖》等,這些翻刻《淳化閣帖》的各種‘再生’版本,在歷史上都非常著名,在社會上流傳很廣。”

  當時,為什么會出現像《汝帖》一樣眾多的翻刻本呢?

  宋初歷經晚唐、五代之亂,書法藝術所受摧殘十分嚴重。具體的表現:一是國民書法整體水平低;二是偌大一個國家,立朝近百年,沒有像樣的書法家。現在談書法,是作為一種視覺觀賞藝術,一個藝術品類。宋朝是被當做政治家、國家公務人員的一種重要職業素質來看待的。一個王朝書法水平如何,關系到國家文明水準、王朝尊嚴,也關聯到國家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就可以想見,當年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敕修《淳化閣帖》,是當做一項重要的“政治舉措”來實施的。

  基于統治者的文化壟斷,宋太宗印得很少,只賞賜給皇親國戚和中書省、樞密院大臣每人一套。更要命的是,不到100年,皇宮失火,刻帖的木板與所藏歷代名帖原作悉數被毀。導致后來陸續有以初刻本為范本加以修訂重摹的翻刻本出現,如慶歷年間敕修的“銀錠紋翻刻本”。2003年,上海博物館花450萬美金從美國收藏家手中買回的就是這個皇室翻刻本。而被汝州人視為市寶的《汝帖》,則是存世很少的地方官府翻刻本。

  “其實《汝帖》在碑帖如林的宋代并不出類拔萃,但經金、元兩朝對漢文化的瘋狂摧殘,到了明清時期,在別的碑帖大部分被毀的情況下,《汝帖》進入它的黃金時代,流傳全國,各地爭相翻刻引用。《汝帖》中還保留有兩首孤本詩,‘他書征引,皆據此帖’。一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詩,另一首是吳越國王錢的詩。”彭中彥說。

  明、清脫穎而出的《汝帖》,招致臨摹拓片者紛至沓來。“故宮博物院所存《汝帖》原石宋代拓片是最好的,它出自遼寧,據考證是徽欽二帝被擄北方時,從宋朝皇宮中流出的。可見當時《汝帖》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張天慶說。在采訪中,彭中彥提到他遠在北京的文友,在故宮看到《汝帖》宋拓后,不遠千里,來汝州讀帖,看到《汝帖》碑刻,表示:“三生有幸啊!”

  《汝帖》恰如美酒,愈陳愈香。記者在汝州文廟大成殿西廡看《汝帖》碑刻,先是書法家們用毛筆、黑墨和紙張,營造出無比美妙的姿態神韻,然后是800多年前鐫刻者的鐵畫銀鉤,字字傳神,而且濃墨、枯筆等特殊效果,都刻畫出來了。

  中國人的一支毛筆,開始于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所以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羅丹所說的通貫宇宙、遍及于萬物的線,中國的先民極早就在書法、在殷墟甲骨文、在商周鐘鼎文、在漢隸八分、在晉唐真行草書里,做出極豐盛的、創造性的反映了。”

  寫至此處,記者突然想起,在全國各地文廟的歷史遺存中,碑刻是最常見、最普遍且數量最多也是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許多文廟成為著名碑林,有的文廟碑林之名已盛于文廟之名,如西安碑林。蘇州文廟、杭州文廟、江陰文廟都成了碑刻博物館。1983年后,汝州文廟將《汝帖》碑刻收存,并開始“續帖”的艱巨工程,也是緣自對文廟這一文化特點的透徹理解吧!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