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在沿襲了往屆文化節的內容和風格外,又有了很大的創新和提升。它以弘揚春節文化為主線,以浚縣正月古廟會為依托,整合地域民俗文化資源,集中展示中原民俗文化,進一步豐富節會內容,突出地方特色,提升辦會層次,營造喜慶、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活躍群眾節日文化生活,努力打造中原民俗傳承創新基地,使民俗文化節的品牌越擦越亮。
一個傳承歷史傳承文化的平臺
民俗文化節,顧名思義就和濃濃的民俗味兒分不開。每年民俗文化節上,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都被原汁原味地體現出來。
精彩紛呈的社火表演一向是民俗文化節上的重頭戲。今年民俗文化節上,社火演出依然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民俗文化節開幕之前,記者在浚縣看到,多個參與社火演出的表演隊都在緊張排練,即將到來的盛會讓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農歷正月十二(2月21日)、十三(2月22日),精彩的社火表演分別在淇濱區和浚縣兩地上演。扭秧歌、劃旱船、打竹馬、舞獅、舞龍和武術表演等演出吸引了數萬游客競相觀看。浚縣的社火表演更是連續三天不斷,直到農歷正月十六(2月25日)方才落幕。
浚縣大伾山山門前的廣場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浚縣大平調正在這里演出,臺下擠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他們對眾多參演的稀有劇種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爭相一睹為快。浚縣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副團長李文新說,今年浚縣在這里舉辦傳統曲藝展演,參演的稀有劇種有浚縣大平調、河南墜子、王莊落腔、跑馬批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各種民俗味兒十足的曲藝演出,不僅能讓喜愛這些藝術的觀眾飽足眼福耳福,也為不同劇種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切磋技藝、交流心得的平臺。
除了演出,馳名中外的泥咕咕和有著濃郁本地特色的小吃也成為民俗文化節上的亮點。五彩斑斕的泥咕咕甚是搶眼,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購買。而五花八門的小吃中,就數子饃最為搶眼。這種在石子上烙熟的子饃,外焦里嫩,熱氣騰騰,又有雞蛋、豬肉做餡,咬一口鮮香四溢,吃完后讓人回味無窮。
“浚縣以正月古廟會為依托的春節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氣質,是活態春節文化的樣板和精品,揭示了一種原生態的春節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夏挽群談起民俗文化節時如此評價。
省文聯秘書長、省民協副主席程健君表示,民間文化有三種傳承形式,分別為社會傳承、以師帶徒和家傳。浚縣正月古廟會內涵豐富,包含一種樸素的民俗信仰。而社火演出、泥咕咕就是民俗文化的代表,包括了廣闊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符號。
不斷植入新的元素
文化來搭臺,經貿唱好戲,市場經濟氛圍越來越濃。隨著民俗文化節的名氣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深遠,這張眾望所歸的“文化名片”,也成為促進招商的絕佳平臺。
市商務局副局長吳登賀說,在已舉辦的幾屆民俗文化節上,我市簽約項目不斷增加,項目范圍也由舉辦之初的第三產業擴展到包括工業項目在內的各類項目。
開幕式向來是活動的“開門炮”。以往的民俗文化節開幕式文藝演出都是以本土淇河文化、鬼谷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演員陣容也大多是本市群眾文藝骨干,而今年的文化節開幕式文藝演出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將中原的民歌、民舞、民風、民情、民俗匯聚鶴城。
老百姓與藝人零距離接觸,群眾樂在其中。浚縣的泥咕咕如今已名聲在外,不少人都對它的制作過程充滿了好奇。今年的民俗文化節上,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受到熱捧。2月19日,記者了解到,已有近千名游客前往浚縣泥塑博物館現場觀看民間藝術傳承人制作泥咕咕,不少游客還親身參與體驗制作泥咕咕的過程。
本屆民俗文化節上,我市還舉辦了“春節團圓幸福來”交友活動。據活動主辦方市婦聯工作人員介紹,本次交友活動的主題是迎新春、慶團圓、交益友,希望本次交友活動可以幫助廣大青年朋友覓得有緣人。
據市政協副秘書長、調查研究室主任宗彥堂介紹,今年民俗文化節上的創新元素多了,規格提高了。“過去民俗文化節都是以本土的民俗文化為主題,今年則升華為中原民俗文化。如本屆文化節上所舉辦的活動名稱不少都以‘中原’開頭。”
“過去我們常說‘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文化只是充當‘搭臺’功能,主要是經貿‘唱戲’。現在情況有了很大變化,文化已經不光是搭臺了,因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光靠煤炭、石油等資源,傳統文化作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源,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葉舒憲表示,鶴壁地處中原腹地,文化底蘊深厚,怎樣把文化資源變成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值得深思。
本市不再唱獨角戲
“鑒于本屆民俗文化節已由鶴壁地域文化提升到中原民俗文化,我們提升晚會水平也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本次演出,我市的本土演員只參與其中。”市文廣新局公共文化科的工作人員介紹,整場晚會以春夏秋冬四季層層遞進的方式,讓人們感悟到傳統的中原民歌、民舞、民風、民情、民俗在新時代展現出的光華和魅力。
集中全國各地絕活絕技表演。將全國各地的絕活絕技匯集到一起,會是什么樣的盛況?本屆民俗文化節上,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絕活絕技表演在浚縣伾浮路上演。
據了解,該活動共有展位220個,參展項目160個,以山東絹花、山西絨繡、河北大名草編、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濮陽麥稈畫、淮陽泥泥狗以及浚縣泥咕咕、石雕、木雕等為主。按照參展種類,分為“別樣墨香”、“傳統技藝”、“絕活絕技”3個單元展示。
家住淇濱區的劉先生說,他每次去外地旅游,都會帶一些有當地民俗特色的紀念品回來,對河北大名草編、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等民俗工藝品向往已久。“將這么多的絕活絕技匯集到一起,如今的民俗文化節也讓我們找到了大商場里才有的‘體驗式消費’的感覺。”劉先生說。
浚縣的民間社火表演升級為首屆中原社火表演大賽。浚縣的民間社火表演由來已久。今年,在民間社火巡游暨展演的基礎上,升級成了首屆中原社火表演大賽,參賽的18支社火隊伍分別來自河北、山西、山東和我省其他地市以及浚縣本地,表演形式也增加到舞龍、舞獅、花鼓等17種。大賽由省文聯、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辦公室主辦,大賽的評委以省民協、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辦公室的領導、專家為主。大賽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獎金最高達10萬元。
2月22日上午進行的首屆中原社火表演大賽精彩不斷,高潮迭起,游客們看得目不暇接,好評如潮。
“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的民俗文化節,每屆都有創新元素,每屆都是一次提升。”宗彥堂說,今年的民俗文化節上我市不再唱獨角戲,就是一次很好的創新提升。以后的民俗文化節,也會有更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元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