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毛遂自薦 (máo suì zì jiàn)
【成語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門下食客毛遂主動請求一同前去楚國求救,最終說服楚王發(fā)兵去救援趙國。
【成語釋義】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朝歌淵源】毛遂,戰(zhàn)國晚期衛(wèi)國人,云夢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廟,為游覽瞻拜之勝地。 相傳,毛遂在朝歌云夢山從師于鬼谷子, 拜鬼谷子為師學習韜略,學成之后來到趙國,在趙公子平原君門下為食客,等待施展才華的機會。
【成語故事】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形勢危急,趙國君臣商議之后,決定由平原君急赴楚國求取援兵。平原君出發(fā)之前,要在自己的門客中挑選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隨行人員。左挑右選,只得到十九人。
這時,毛遂站了出來,他以布袋中的錐子自喻,說如果讓自己處于布袋之中,早已脫穎而出了,并自薦要求同往楚國。因為毛遂平日里不顯山露水,所以其余十九個人就嘲笑毛遂沒有本事還說傻話。平原君只是在無奈之下把最后一個名額給了毛遂,帶他一同赴楚。
到了楚國之后,平原君一大早就開始與楚王談判,一直談到中午,救援之事還沒有定下來。其他人沒有辦法,只好無奈地在殿外等待;毛遂終于得到展露才華的機會,他按劍上殿,一方面向楚王陳述利害,另一方面威言并加,使楚王同意馬上發(fā)兵救趙,并立即歃血為盟。毛遂出色的外交才能是其他人佩服之至,自愧不如,就連平原君也對毛遂刮目相看,說“毛先生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拜毛遂為上卿。毛遂自薦的故事從此流傳開來。“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即由此產(chǎn)生,用來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毛遂為戰(zhàn)國晚期衛(wèi)國人,故里在今新鄉(xiāng)市原陽縣西路莊村,現(xiàn)有毛遂自薦亭和石碑多通。相傳,毛遂在云夢山從師于鬼谷子,當?shù)噩F(xiàn)在還有毛遂的逸聞流傳。在云夢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廟,為游客觀光瞻拜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