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柏舟之誓 (bǎi zhōu zhī shì)
柏舟之節 (bǎi zhōu zhī jié)
【典故出處】出白《詩經·邶風·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
【成語釋意】指婦女喪夫后守節不嫁。亦作“柏舟之節”。
【朝歌淵源】 邶在紂城朝歌以北,故稱邶。邶、鄘、衛三國都是武王克商后所封較早的國家,后來,邶、鄘都被衛國吞并。所以這三國之“風”寫的其實都是衛國之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衛世子共伯夫婦感情十分恩愛,曾經山盟海誓他們的愛情至死不變。后來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堅決不答應,就做一首詩《柏舟》來證明他們的愛情,讓其父母打消這個念頭。
關于《柏舟》的題旨,大致有兩種根本分歧:一說是婦人不得志于夫;一說是君子失意于君主。至于偶有一說,寡女守志不嫁,則純為牽強。而實際上,這兩種分歧,看起來好像是區別很大,但其實都有道理,用現在的話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婦人與夫是表,君子與君主則是里,二者從深層上講是互為表里。無論是詩經還是楚辭,二者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以美人香草喻臣子君王。
詩中雖然是以一個不寵于丈夫的女子的口吻來訴說自己的遭際,但其內容所指并無一件事涉及家庭生活。或者說,她所傾訴的憂愁其實都是抽象的,而不是一般的棄婦詩或怨婦詩所常指的室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