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黍油麥秀 (shǔ yóu mài xiù)
【典故出處】 《尚書大傳》卷二:“微子朝周,過殷故墟,見麥秀之蘄蘄兮……曰:此父母之國。乃為《麥秀之歌》,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記·宋微子世家》亦載此事,“微子”作“箕子”。后因以“黍油麥秀”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成語釋意】以之為亡國之痛的感嘆。
【朝歌淵源】 箕子,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朝歌人士。官居太師,封于箕山西太谷,榆社一帶,名胥余,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朝歌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亦存。
【成語故事】箕子是商朝舊臣,當時,商紂王昏庸無道,縱情聲色,寵幸奸佞,誅殺忠臣。比干被殺,文王被囚禁;颖容^幸運,他在勸諫紂王沒有結果的情況下,離開了朝歌。若干年后,武王伐紂,建立周朝,贊賞箕子是個忠臣,就把他分封到了朝鮮!尔溞愀琛肥腔釉诜址獾匠r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過原來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墻宮室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對于商朝由于商紂王的昏庸而滅亡感到非常的傷心。想大哭一場來祭奠,可是此時已是周朝,自己還作了周朝的王,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幾聲,又近乎婦人;于是無奈之下,寫下了千古傳唱的《麥秀歌》。
《麥秀歌》是箕子朝周時慨憤而作。“是富于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在寥寥十數字中,將亡國慘狀和亡國原因和盤托出,而且又是凄涼悲惋,用的是何等經濟的文學手腕!《麥秀歌》創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05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吨袊乃囋~典》稱:《麥秀歌》“文詞非常悲美可愛,含義最深,為后世寓意詩的發端”。后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示亡國之痛。
西周滅亡后,箕子長途跋涉來到西周都城,看到過去的宗廟宮室都成了長滿禾黍的田地,觸景傷懷作《黍離》詩。后來微子朝見周王時,路過殷墟,看到宮室毀壞,長滿禾黍,作《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我好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