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逛廟會、看社火”是浚縣老百姓過年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社火表演一直是廟會上的重頭戲,精彩紛呈的演出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人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h社火表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如何演變發展的?它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浚縣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馬金章為您揭開浚縣社火表演的層層面紗。
起源:社火的起源與廟會密不可分
“說起?h的社火表演,不得不說說浚縣古廟會,是?h古廟會給民間社火提供了孕育、發展、壯大的土壤。”馬金章接受記者采訪時說,?h古廟會是我國著名的古廟會,2007年3月份浚縣古廟會和廟會上的民間社火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6月?h民間社火又被國家批準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馬金章介紹,關于?h民間社火的來歷,從地方志以及各種歷史文獻上無處可查,也無確切的時間記載,但據《禮記·雜記下第二十一》中記載:春秋時,子貢和他的老師孔子觀看為酬謝農神而舉行的蠟(zhà)祭活動時,子貢看到盛大的祭祀場面,激動地說“一國之人皆狂”。“從這句話可以推斷出,當時已經有民間社火表演,才會出現‘一國之人皆狂’的盛大場面,由此也可以推斷出,社火表演來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馬金章說。
談到廟會,馬金章表示,“廟會”二字,廟在前,會在后,這說明因廟生會,?h古廟會正是如此??h是古黃河流經之地,古代黃河水經常泛濫,大禹治水到了這里,水患平息后,當地人祭祀治理水患有功的神靈和英雄,修建了和大禹、二郎神、彌勒佛相關的廟宇,逢年過節?h就舉行大型廟會活動,這也是浚縣古廟會的雛形,在廟會上舉行大型的“娛神”活動,期盼來年風調雨順,祈求“神靈僻佑”,這就是?h民間社火的重要起源之一。
“例如小河鎮與新鎮鎮之間的‘九流渡’廟會,民間又稱之為‘添倉會’,在這個廟會上還保留著一種名為‘刀耕舞’的社火表演,參與表演的人員身披獸皮、樹葉,模仿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場景,借此祈禱神靈保佑。”馬金章說,由此可以看出,社火表演來源于遠古時代的祭祀活動,這表明社火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產生了萌芽。
?h是佛道儒三教匯聚之地,唐朝時期,佛教在中原地區最為興盛,?h開鑿大佛,引來無數香客,?h古廟會在唐宋時期已初具規模;明朝時期,又先后修建了碧霞宮、文廟、文治閣、陽明書院等多處寺廟宮觀樓閣,宗教上的三教合一,為分散的廟會聚攏合流奠定了基礎,浚縣古廟會在明朝時期達到高潮,一年十二個月要有100多場廟會,有廟會就會有社火表演,?h的社火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高潮。
發展:“娛神”發展到“娛人”
在浚縣古廟會上,社火表演有火神會、老君會等,不管什么會都以在正月期間表演為主,而正月又以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為主要表演日。正月初九上東山朝拜玉皇,在呂祖祠門外平臺上表演;正月十六上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由于社火表演的參與,?h古廟會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間社火又多了一層“娛人”的含義,?h正月古廟會主要有四個特點:時間長、規模大、民俗味濃、民間工藝品奇特,其中,時間長、規模大、民俗味濃的特點都和?h民間社火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