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鶴壁

傳統的現代轉換

2013/4/27 15:24:49 點擊數: 【字體:


    現代戲創作是傳統戲曲與現代生活接軌的必經之路,也是戲曲創作中的難題,而整合傳統戲曲中的聲腔、程式等表現手段,來塑造現代社會中的人物形象,就更是難題中的難題了。豫劇《鍘刀下的紅梅》自2001年完成后一路走來,過關斬將,接連獲得各項榮譽,如第9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第9屆河南省戲劇大賽金獎第一名,主演王紅麗獲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創作者發揮了創造力和想象力,根據現代生活的審美特征,改造和提煉傳統音舞語匯,使傳統美感在現代戲的創作中得到了現代升華。

    豫劇是以聲腔藝術著稱的古老劇種,有著豐厚的歷史傳承和藝術積累,這些為劉胡蘭聲音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全面的營養。在劉胡蘭的大部分唱腔中,人們可以領略到豫劇傳統音樂結構中的諸多精華,如“正板”、“交織板”、“變化板”等板式,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等諸多地域流派,旦角各大行當的演唱方法和聲腔,“黑頭”行當中的“拐頭釘”、“一口喃”,“紅臉”行當中的大甩腔的唱段,甚至越劇、評劇等姊妹藝術的演唱因素等。這些具備高度美感的演唱程式,被創作者改造加工后,有機地統一在情節之中,抒發人物情感,揭示規定情境,渲染內在意蘊,成為與現代觀眾溝通的重要媒介。

    如劉胡蘭對顧縣長所唱“這銅板雖薄重千斤”那段“流水板”,就是將“流水板”和“流水垛”融于一體,借鑒了常派《拷紅》和桑派《投衙》兩種快流水板唱法而創作演唱的。因而既有常派“快流水”繪聲繪色、酣暢淋漓的色彩,又有桑派“快流水”唱念交融、如吐珠璣的表達技巧。

    再如“大廟”中的大段戲,是在豫西調“慢二八板”和豫東調“二八板”相互轉換的基礎上,綜合了常香玉、崔蘭田、湯蘭香等前輩的演唱技巧,尤其是湯蘭香在“豫西二八板”中慣用的“寒韻”唱法,并融入了越劇、評劇干板吟詠的聲韻,完成唱腔創作的。

    與奶奶訣別時,劉胡蘭演唱的那段“好奶奶、親奶奶、莫痛哭、莫嚎啕”的“滾白”,即綜合了常香玉老師在《秦香蓮》中“十大告”和湯蘭香老師在《賣苗郎》、《抱琵琶》中的“哭滾白”演唱技巧,從而準確地表達了劉胡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的特定情緒。

    對于個別唱句的處理,創作者也采取了不拘一格、擇善而從的態度。如劉胡蘭所唱“雪似箭風如鞭風雪漫卷”一句,運用了“黑頭”行當中“拐頭釘”的唱法;而“判官裹著菩薩衫”一句,則是豫東調“慢板”中的“一口喃”,劉胡蘭臨赴刑場前那句高亢昂奮的“壯志迎朝陽”大甩腔,借鑒了豫東調“大紅臉”的二八甩腔,這句酣暢淋漓的甩腔,對展示劉胡蘭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形成全劇的聲腔高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形體表演程式的選擇上,創作者也沒有按照 “青衣就是青衣、花旦就是花旦” 的傳統套路去定格,而是依據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劉胡蘭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所持的不同態度,傳遞的不同感情,對傳統行當進行了認真的比對、審視和篩選,將花旦、刀馬、青衣、武娃娃生等多種行當因素融于一體,同時吸取話劇藝術貼近現實、平易自然的表演風格,為劉胡蘭的塑造尋求一條既有典可范又不拘一格、既充滿傳統內涵又讓人耳目一新的創作道路。

    面對老支書、顧縣長、玉嫂等人時的劉胡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只有十二三歲的孩子。她聆聽著長輩的教誨,感受著親人們的關愛,沐浴在小伙伴們的歡聲笑語中。這時主演王紅麗較多地采用了花旦的表演:眨巴著一雙虎鈴鈴的大眼睛,揮舞著一條長悠悠的大辮子,雀躍著流水般的小臺步,演唱著繪聲繪色的上口腔,展示出她天真無邪、聰慧機敏的童稚之氣。

    當劉胡蘭面對全體兒童團員指揮站崗放哨、安排戰斗任務時,則在花旦表演的基礎上糅進了武娃娃生行當的表演:挺胸昂首,舞槍弄棒,舉手揚威,虎步生風,天真活潑中凸顯她滿溢兒童心態的颯爽英姿和“領袖”風范。

    陰森可怖的大廟里,與陰險狡詐的特派員斗勇斗智的劉胡蘭,其表演程式中更多了些刀馬旦的神采:剛毅威武的目光,棱角突顯的亮相,果斷有力的抬手投足,展示了劉胡蘭巍巍然不可侵犯的一身正氣。

    當劉胡蘭臨行就義之前,在廟內與奶奶訣別時,諸多青衣行當的表演風范出現在劉胡蘭身上:從容不迫的儀態,低迴委婉的聲腔,如泣如訴的敘述,以表現劉胡蘭的成長和成熟。

    這一系列來自古代生活的傳統程式,在創作者建設性的運用中,在現代人物劉胡蘭的視聽形象中,發生了轉換。它們似乎重新煥發了活力,變得充滿朝氣而不再凝固、滯重,不再夸張、做作,它們賦予人物以獨特的豫劇魅力,并使作品避免了“話劇加唱”的尷尬,從而極大地滿足了現代語境中人們追求豐富多彩和新鮮感的視聽審美要求。應該說,在如何使傳統藝術語匯適應現代生活的表達這一難題上,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的創作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富于啟示性的經驗。【原標題:傳統的現代轉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2007-11-10
0
下一條:北京曲劇:脫俗入雅還是反雅還俗?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