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的紂王墓
河南淇縣已將摘星臺遺址處建成公園
位于河南淇縣的朝歌。
后裔拜謁先祖
在源于河南的近2000個姓氏中,有200多個與朝歌(現位于河南淇縣)有關,66個姓氏的始祖源自朝歌。
在當地人看來,韓國人對朝歌的尊重與敬仰超過了他們。上世紀90年代,韓國宗親到朝歌謁祖,虔誠地脫掉鞋子,趴在黃土上恭恭敬敬地行三叩九拜大禮。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在數千年之后,仍找回故土?
燕昭安,中國先秦史學會鬼谷子研究會秘書長,作為土生土長的淇縣人,對朝歌這片故土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看來,商末至春秋早期,朝歌一直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重心,也正因為此,朝歌這片土地在幾千年之后依然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宗親前來謁祖尋根。
1 多少姓氏源起朝歌?
朝歌位于河南淇縣境內,殷商末的4個君王皆在此建都。周滅商后,三分其地,康叔建立衛國,都城在此300多年。
據當地學者王革勛考證,有61個姓氏或源于殷都朝歌,或與殷都朝歌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這61個姓氏是:李、王、衛、孫、褚、殷、康、林、常、祿、寇、孔、宋、比、箕、鮮、武、談、通、牛、元、穆、蕭、石、汲、戴、桓、寧、聶、弘、向、樊、凌、沙、宗、冷、禮、晁、繁、齊、庶、甫、鹿、彌、梅、棗、析、徵、葵、免、承、儀、司馬、皇甫、熊率、白馬、商丘、史晁、史葉、羊角、仲叔。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新斌則認為,源于衛都朝歌的姓氏達160多個。
據張新斌考證,源于衛國諸侯公族的族姓有:璧、凡閭、眷、禮、勉、鋮、渠、頑、憲、縣、槭、成公、公孟、公南、公叔、會房、蒯、南、卷子、大叔、析、輒、子南、子文、公孫、國、子疆、子季、子郢、公文、公析、孤、假、角、貓、黔、羌師、羌憲、石伯、史龜、史桑、史朝、庶、析龜、興、右子、祝固、康、凌、常、衛等;
源于衛國大夫的族姓有:仲叔、庚公、夏丁、縣潘、邑裘、尹公、石、石冶、石駘、彪長、黽、晁、承、大臨、臨、革、彌、彌牟、齊、求、棘、兼、賈、孫、開、元、留、公荊、弘、子伯、子行、子高、子玉、鄄等;
源于衛國名人的族姓有:衍、梁馀、于弓、子齊、子叔、子之、夏戊、胥彌、鄢、懿、弋、由章、貢海、惠叔、世、世叔、邃、哀殆、賜、端、蹀、趙陽、鮚、專、琴、南公、元垣、中叔、祝圉等;
源于衛國職官的族姓有:辟、監、將軍、寇、司寇、司、司徒、右、右宰、石公、箴、左公等;
此外,還有源于衛國方位北宮和辟閶氏,以及源于衛國城邑的須、漕、雖等姓氏,皆出自朝歌。
中國先秦史學會鬼谷子研究會秘書長燕昭安說:“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姓氏中,把每個姓氏的來龍去脈全弄得明明白白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從嚴格意義上的朝歌姓氏來說,即從姓氏起源的空間上嚴格限于朝歌,從時間上限于公元前商都時期的11世紀到公元前660年衛國國都從朝歌遷出,不算冷僻少見的姓氏,不算殷紂王同母庶兄微子封到宋國后而形成的姓氏,不算衛國后期產生的姓氏,常用于現代而起源于朝歌的姓氏有66個,其中復姓8個。”
比如,比干被紂王挖心,他的夫人媯氏逃到朝歌西長林仙人梯,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林堅,林姓由他最早發源,后人尊他為受姓始祖。林堅的子孫后來形成了知名的西河郡、濟南堂、下邳、晉安林氏、九牧林等,還有問禮、九龍、忠孝等堂號,成為林姓最大派系。
殷微子封于宋,離開朝歌時,日當正午,其子孫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
武王伐紂后,商王室后裔以故國名為氏稱為殷姓。
康衛國開國君主康叔后裔,以祖上謚號為氏,史稱康姓正宗。
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此外,還有施、元、梅、戴、裘、商、開、抗、鹿、比、承、赫等姓氏,共計66個,祖庭都在朝歌。
而在韓國,有許多姓氏自稱是“古商國王孫后裔”,一些氏族《家譜》的始祖畫像,有的是商紂王,有的是箕子,這些姓氏大致有:殷、林、孔、奇、徐、韓等。
2 姓氏祖庭,奠定地位并非偶然
朝歌為什么竟然源出那么多姓氏,在中華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據那么重要的位置呢?
燕昭安認為,朝歌之所以能成為200多個姓氏的祖庭并非偶然,中華姓氏形成、定型、普及,大多在殷商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而朝歌恰恰在此時地位顯赫。
從公元前1201年到公元前1046年,朝歌城斷斷續續作了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君王的都城,持續近100年。特別是在商紂(即帝辛)時期,朝歌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八方諸侯紛紛來朝,知名的周文王姬昌當初也僅僅是經常來朝歌朝貢的西伯侯。商紂王又常常四處征伐兼并,人流物流的開放程度遠遠大于其他地區。
武王伐紂大兵壓境時,紂王在主要兵力遠在東夷的情況下,倉促調集兵馬迎戰,一天時間就拉出軍隊數十萬大軍,可見當時朝歌人口之眾。
商都朝歌和衛都朝歌之間,還有一段“三叔監殷”的歷史。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為了安撫當地民眾,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封在朝歌,管理前朝遺民。但周武王對武庚祿父并不放心,于是又將朝歌的北、東、西面設立邶、衛、鄘三個方國,分別由周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統治,目的是為了監視武庚,這就是歷史上知名的“三監”。
果然,不出三年,武庚祿父借周武王病死、周公旦攝政之機,串通管、蔡、霍三人,聯絡原來殷朝的封地東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17個方國,起兵叛周,迫使周公再次東征。平定叛亂后,周成王將同母所生的康叔受封于朝歌,建立衛國,管理商朝遺留下來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并給他相當大的權力。
從西周初到春秋中葉,朝歌做衛國國都383年。在各個受封的諸侯國中,因為衛國受封時間早,受封疆域大等特點,使衛國在西周時期,成為“諸侯之長”,長時間保持的方伯地位。
此外,朝歌作為衛都時,曾出現很多中國歷史上的知名人物,高風亮節的衛武公、大義滅親的衛大夫石碏、玩物喪志的衛懿公、中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等。戰國時期衛都東遷后,朝歌作為舊都又出現義士荊軻、縱橫家鼻祖鬼谷子、大音樂家王豹等彪炳史冊的人物。
在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中,有以貴族的“氏”為姓,有以國名為姓,有以居住地為姓,有以有名望的先人之字或名為姓氏,有以官職為姓,有以技藝為姓等。在晚商至春秋上半葉這段姓氏形成的關鍵歷史時期,朝歌一直處于政治斗爭的中心,軍事斗爭的焦點,經濟、科技發展的前沿,產生的姓氏就特別多,因此,朝歌能成為中華民族姓氏重要的起源地,也是一種必然。
家族遷延,牽動世界宗親4000年
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始終有留著“落葉歸根”的基因,排字輩、續家譜,希望有一天能回故土。因此,在過去的4000多年間,源于朝歌的各個家族,不管走到哪兒,都把朝歌當作故土。南遷者逢年過節面北而叩,東渡者時常向西觀望,此生無望重規故土者便寄希望于后輩,直至今天。因此上說,朝歌姓氏祖庭地位,其實是由外遷宗親奠定的。
據史料記載,中華姓氏形成時期,朝歌人大規模向外遷徙有6次。武王伐紂時,殷商滅亡,大批的前朝貴族和民眾被流放、遣散,或逃亡或避亂遠走他鄉;武王封箕子到朝鮮,帶去5000個殷民;武庚祿父聯絡三叔叛亂被鎮壓后,周殺死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等一大批所謂罪臣;為了徹底撲滅朝歌民眾復辟殷商的夢想,有組織地強迫所謂的“殷頑民”大批地遷往“成周”(洛陽);殷微子起先反對紂王,其后又沒有參與武庚的叛亂,因此受到周公青睞,被封往宋(今商丘),又帶去大批的臣民;公元前660年,衛懿公玩物喪志,養鶴誤國,衛國被北狄打敗,國都從朝歌遷出,輾轉楚丘等地,后定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大批的衛國貴族及文武百官隨之遷徙。
在當時,中華姓氏正處于萌芽、產生、普及,但尚未定型的大背景下,朝歌人的每一次大規模遷徙,都在新居住地播撒下姓氏的種子。帶到新居住地的每一個姓氏,都會繁衍出許多新的姓氏,宋、孔等大姓都是殷微子到宋國后產生的姓氏。
對于世界的華人來說,大多知道自己的姓氏源自洛陽、商丘、濮陽、開封等地,其實,這個四大姓氏源頭的形成,多與朝歌這幾次大遷徙有關。
如今,排列前120位的姓氏源于河南的就有97個,從人口上說有數億之眾。如果從遷徙之時起算到今天,4000年來,朝歌牽動多少姓氏宗親的心,沒人知道,一些宗親至今仍不知道家族的源頭來自朝歌,但朝歌在炎黃子孫心中祖庭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韓國宗親,以紂王后裔自豪
朝歌,作為宗親的祖庭并非源自華夏一族,最早被認可的源自1984年,當年5月2日,日本東京國學院、日本現代書道研究所組團來朝歌訪問,提出姓氏尋根在朝歌的命題,其團長中島司有振臂高呼,當場提筆書寫“淇民朝歌開國慶”幾個大字。
此后,許多知名的林姓人士,如林英海、林炎志、林斤瀾等,都曾專程來朝歌祭祖。原中國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為三仁祠題寫匾額。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來美國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前夕,也不忘來朝歌探訪一下自己的祖根。
上世紀90年代起,林氏在河南衛輝市比干廟成功舉辦世界林氏大型掃祭活動后,先后有20多個國家的林姓代表,到先祖比干生活和活動的朝歌,及殉難的摘心臺尋根謁祖。世界各地的殷姓、石姓、康姓、孫姓等宗親也時常到朝歌尋根問祖。
1999年春,韓國氏族總聯合會代表團專程赴朝歌訪問,前來尋根謁祖者多為商紂王、箕子的后裔。所有韓國宗親每次到朝歌,都要參觀了摘心臺,在“三仁祠”祭拜了箕子、比干、微子,隨后到紂王墓前祭拜。在歷史學家周谷城題寫的“紂王之墓”石碑前,韓國宗親們虔誠地脫掉鞋子,跪在兩三寸厚黃土上三拜九叩,其舉止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對于商紂王,韓國殷氏大宗親會會長殷熙權認為不能一味地貶低,他對歷史發展有功,很多事情都是后人強加的,應該還歷史本來面貌。他自豪地說,自己就是商紂王的后代,并拿出厚厚的家譜,以證實自己確系古商國帝王裔孫。
紂王墓所在的河口村,是朝歌地區殷姓比較集中的村子,這里的殷氏自稱世世代代是紂王的守墓人。經過交流,他們驚奇地發現,河口的殷氏與韓國的殷氏,盡管幾千年來沒有過來往,竟然字派相同,都是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輪流作為取名字的字派。這個發現,讓兩國殷氏宗親迅速認親排輩,相互以叔伯侄孫相呼。此后,朝歌與韓國氏族聯合會的交流越來越密切。2000年9月,淇縣曾派專人參加在漢城(今首爾)舉行的國際姓氏研討會,韓國氏族聯合會也分別于當年、2002年、2006年多次組團赴朝歌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