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走進鶴壁 >> 印象鶴壁 >> 瀏覽鶴壁

古代淇河的音樂傳統

2013/11/8 17:03:18 點擊數: 【字體:

      淇河流域是“鄭衛之聲”的發源地,是個產音樂、出歌手的地方,是音樂之鄉。

      古人認為,音樂出于山則剛,出于水則柔,出于原則和。古淇河流域有峻峭的高山,有清澈的河水,有廣袤的平原,這里的樂曲必然既剛又柔且和,可粗獷激昂,能委婉雋永,又風韻獨具,這是出現大量民歌,出現大音樂家的地理前提。

      相傳古時有“十二音神”,排第四的“韻吟王豹”,便是春秋時的著名歌星。王豹之后,還有大音樂家師曠,既有“領軍”人物,又有群眾基礎,淇河成為“歌鄉樂海”,已是時人共識。

      最早的古琴曲——《箕子操》

      商代末期,音樂歌舞已經比較成熟,當時淇河流域的音樂歌舞水平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在當時,淇河流域是京畿之地,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從民間到宮廷,能歌善舞者眾多,有著音樂歌舞的傳統,商紂王把都城改名“朝歌”,就足以說明這點。

      《史記·殷本記》說商紂王“好酒淫樂……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雖然說的是商紂王的荒淫,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歌舞之盛。

      商代的音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的音樂,由巫師在祭祀時演唱,作為人、神溝通的一種手段;一種是商王室的宮廷音樂。由于長期以來儒家推崇周禮、排斥商代禮樂,因此把這兩種音樂分別貶稱為“巫樂”和“淫樂”。

      “桑林之社”中用的《桑林》之舞在當時非常盛行,“桑林之社”既是祭祀祖先,又是男女聚會社交的活動,由于當時原始習俗尚未脫盡,男女表達愛情的方式過于外露,故在后人看來頗有點淫穢的表現,所以鄭重的場合是不準演、也不準看的,但直至戰國時此類樂舞在淇河流域依然流行。

      我國最早的古琴曲《箕子操》也出自朝歌。古琴是中國古老的樂器,它承載了很多哲學和文化內涵,是古代文人雅士進德修業、修身養性的必備之品。最初的古琴只有五根琴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

      當年,商朝重臣箕子不滿商紂王的暴政,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沐手焚香之后,就抱著古琴在淇河岸邊的桑林中彈唱,借以抒發心中的郁悶。他把坎坷人生的內心憤懣,把對陰陽五行的哲學思考,把對天人感應的玄妙領悟,把對社會歷史的演繹歸納,都賦予了琴弦,化為了天籟之音。

      漢代桓譚所著《新論·琴道》中有對《箕子操》的解說;宋代郭茂倩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匯編成《樂府詩集》,其“琴曲歌辭”中就收有《箕子操》(又名《箕子吟》)。

      聞之不知倦的鄭衛之音

      西周至春秋前期,朝歌是衛國的國都,而衛國的音樂歌舞又是遠近聞名,與距淇河不遠的鄭國的音樂并稱為“鄭衛之音”。

      鄭衛之音,就相當于現在的流行音樂,起自民間,多描寫民眾的生活和男女愛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編進《詩經》中的淇河流域的民歌“邶風”、“鄘風”、“衛風”共39首之多,《風》的四分之一皆為此。

      《史記·樂書》曾記載魏文侯對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就是說聽雅樂聽得想打瞌睡,而聽鄭衛之音卻不知疲倦,可想見其魅力。《漢書》卷二十八中也有記載:吳國公子季札聽了邶、鄘、衛的民歌,激動地高呼:“太美了,太耐人尋味了!我聽說衛康叔道德高尚,就像這音樂一樣美呀!”可見鄭衛之音的藝術效果。

      春秋時,淇河邊出了一位女詩人,她就是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的許穆夫人。她的詩都是可以彈唱的,淇河邊的“鳳凰臺”,就是許穆夫人當年彈琴唱歌的地方。

      淇河音樂傳統之豐厚,使得差不多每一個淇河流域的人都能夠唱上幾嗓子,有的還因此而得福。衛懿公時,朝歌賢士寧戚不滿衛懿公玩物喪志,轉而投奔齊桓公。但他苦于無法接近齊桓公,只能露宿在城門外,替人養牛。

      一天夜里,寧戚正在喂牛,看到齊桓公到郊外迎客,他抓住機會拍著牛角大聲唱起歌來,吸引了齊桓公,并趁機得以向其表達自己的志向和見解,被齊桓公納為大夫。后來,寧戚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霸業,與管仲、隰朋、賓胥無、鮑叔牙被稱為“齊國五賢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寧子飯牛”,也叫“寧戚叩角”。

      淇河岸邊還有一位被人稱道的著名歌手,名字叫王豹。《孟子·告子》有“昔者王豹居于淇,而河西善謳”。王豹住在淇水邊,受他影響,黃河以西、淇河流域的民眾都特別善于唱歌。后人把王豹列入“十二音神”,排第四位,曰“韻吟王豹”。

      刺秦義士、朝歌人荊軻耳濡目染淇河的音樂傳統,也酷愛唱歌。史書記載,他初到燕國時,常與高漸離在街市喝酒,酒酣之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節拍高聲歌唱,旁若無人。荊軻赴秦行刺,臨行時也是和著高漸離的擊筑之音,慷慨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得在場人們“皆瞋目,發盡上指冠”,個個瞪大眼睛,頭發豎起來。

      靡靡之音 墨子回車

      然而,由于商紂王的關系,淇河流域的音樂常常被蒙上一層恥辱的面紗。又因其發自民間,不合朝廷及廟堂章法,被罵為“靡靡之音”。

      儒家講究“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一切以周禮為圭臬。孔子從維護傳統禮樂的角度出發,肯定宮廷雅樂,而反對新興的民間的“鄭衛之聲”。“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然后音樂得到端正,雅、頌各自得到應有的位置。《史記·樂書》曰:“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還說什么“夫朝歌者,非時也”,意思說早上不是唱歌的時候。

      到了戰國時,還鬧出了“墨子回車”這樣一件事情。大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坐著不加彩繪的黑色馬車,帶著學生到各國游說,途經衛國時詢問前邊是什么地方,學生答曰朝歌。墨子一聽是殷紂王的舊都,是產生“新聲靡樂”“鄭衛之聲”的地方,大驚失色,如遇不祥之物,趕緊讓車夫繞道而行。

      墨子這一自認為很清高的行為,遭到了后人恥笑,唐代詩人胡曾就曾詠詩評價墨子:

      長嗟墨翟少風流,

      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聞韶知肉味,

      朝歌欲到肯回頭。

      詩的大意是:常常感嘆墨子太缺少文采了,竟然把美妙動聽的民間音樂看作洪水猛獸;假若他也能懂得音樂,陶醉于“韶”樂中3個月不知道肉味,那么就不會臨近朝歌卻回頭逃掉了。

      規模宏大的朝歌儒學祭祀

      淇河音樂之盛,一直傳承到后世。明代的云夢山孫臏洞石柱上,刻有41副戲曲情節畫,經有關專家及老藝人辨認,刻有《孫臏下山》、《白猿盜桃》、《珠簾寨》、《下燕京》等25個戲曲劇目、64個戲曲人物形象,十分珍貴,被收入了《中國戲曲志》。

      始建于元朝至元九年的朝歌東南隅儒學(文廟),每逢科考祭祀,都由縣官親自主持,演奏雅樂,演習樂舞。清乾隆九年的《淇縣志》記載,當時的儒學內備有如下樂器和樂隊:

      麾一、搏拊二、柷一、敔一、琴二、瑟一、排簫二、笙二、簫二、笛二、塤二、箎二、節一、羽三十六、籥三十六、大鼓一、金鐘一架十六器、玉磬一架十六器、佾生七十二名

      其中,麾是旌旗,羽為舞蹈時所執的雉羽,均不能算作樂器。搏拊是一種打擊樂器,形如鼓,外面是熟牛皮,內盛糠,演奏時用物拊拍。柷也是一種打擊樂器,形如四方漏斗,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下連柷底,左右搖晃推柄發聲。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個“鑰铻”(齒狀突起物),用一尺長的木棒刮奏。在雅樂開始時擊柷,雅樂結束時奏敔。塤,一種陶制吹奏樂器,圓形如雞蛋狀,有孔三至五個。篪,竹制吹奏樂器,單管橫吹。節,用竹編制,上合下開,可以拍之成聲,起打拍子的作用。金鐘,玉磬,分別用青銅鑄造和用石料磨制,懸掛于架上,以槌叩擊發音,十六器謂每架上懸十六件鐘或磬,分高低十六個音。

      所記樂器共16種59件,其中打擊樂器6種,彈撥樂器2種,吹奏樂器7種,刮奏樂器1種。當由20多人組成的樂隊演奏起來,琴瑟交奏,笙箎和諧,鼓拊激越,鐘磬齊鳴,其場面是相當壯觀的。另外,籥和羽均是文舞時所執之物,佾生是從童生中選的擔任祭禮樂舞的人員,可見當時朝歌儒學祭祀的歌舞規模是相當宏大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淇河晨報(2010-3-3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