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衛(wèi)輝市太公鎮(zhèn)姜太公廟里供奉的姜太公像
因為太多利于民生的創(chuàng)造,足跡又遍及四海,姜太公已經(jīng)融進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春節(jié)來說,節(jié)日里許多民間習俗,都與姜太公有關(guān)。
比如貼“福”字,就源于太公。傳說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為“窮神”,并對她說:“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從此,老百姓每逢過春節(jié),家家都貼“福”字,以驅(qū)窮神。因為“窮神”是倒著看的,所以百姓一般把“福”字倒著貼。
很多地方貼窗花的習俗也源于太公。傳說姜太公封神時,最后已經(jīng)沒有地方可封,只能將自己封為窗神。有的人家過年時在窗戶上貼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紅紙條,以圖吉祥。后來,人們剪一些包含美好愿望的圖案貼在窗戶上,希望新年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祥,這就成為后來人們貼的窗花。
農(nóng)歷正月初五,人們習慣稱之為“破五”,它是春節(jié)后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節(jié)日。傳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人們?yōu)榱吮芨F神,于是把這天稱為“破五”。
像“貼門箋”、掛燈籠,也出自姜太公。
門箋是春節(jié)時貼在門楣上的吉祥飾物,一般用紅紙或彩紙剪刻而成,呈長方形,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上有吉語題額,中有吉祥圖案或福祿壽喜等字,下有多種多樣變化的穗。傳說姜太公封他老婆做了窮神,但害怕她隨便到別人家里,給別人帶來晦氣,就規(guī)定她只許上富貴人家,如果人家門臉破敗,就不準進去。人們知道了這件事,紛紛把家里的破布爛麻掛在門上,以示家庭破敗,阻攔窮神進入。后來人們覺得不太雅觀,就用整塊布、整張紙剪成穗子來代替,以后便慢慢發(fā)展成更加精美的門箋。大年初六,家中主婦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同時也將門箋摘下來扔出去,叫做送窮神。
姜太公,在他去世后的數(shù)千年間,成為民間一種不滅的精神,一種納福呈祥的存在。
“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要說起來,最讓人們難以忘記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王振中先生說,如今豫北一帶,不管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但凡蓋新房上梁的時候,都要用大紅紙書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款,貼在花檁上,在地上放好供桌,擺好供品,白酒澆梁口,燃放鞭炮,由主家的當事人焚香叩頭,然后由木匠和泥水匠將花檁拔上房頂,安放在正門那間房的中間。
蓋新房為什么要貼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款呢?
說起來,這里面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說的是西周初期,姜太公故里姜塬東面有個宋家莊。莊主宋異人家中富有,他和姜太公是焚香盟誓的好朋友。
有一年,宋異人嫌自己的房屋破舊,想再蓋座新房。于是,他找人選了一塊風水寶地,擇了良辰吉日動了工。可是,一連蓋了幾次都沒有蓋起來。第一次房四周墻壘好了,一場大風給刮倒了;第二次剛上完第四架梁,不知為何,頃刻間五間房四架梁全斷了;第三次再蓋時,柴草都鋪上了房頂,一場大火燒了個干干凈凈。無奈,宋異人只好丟下主房,草草蓋了兩廂陪房住下了。
不久,姜太公從齊國回鄉(xiāng)省親。這天,他閑來無事,便去看望好朋友宋異人。多年不見,那份親近自不必說,兩人說不完離別后的坎坎坷坷、諸多是非黑白。
這時,姜太公看見宋異人后堂是殘壁斷墻。依宋異人的實力,為什么不蓋主房呢?姜太公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宋異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宋異人面帶愁容,把蓋房屢遭不幸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姜太公。姜太公聽了,立刻明白了,他微微一笑,說道:“原來是這等皮毛小事。仁兄不必憂慮,后天便是黃道吉日,紫微星降臨,你盡管動工蓋房就是了。”
兩天一晃過去了,上梁的時候到了,姜太公來到新房里,立于花檁旁邊,口中念念有詞,說道:“四方鬼神,洗耳聽著,太公在此,各歸其所。”
宋異人半信半疑地開了工,說來也真是靈驗,太公幾句話,宋異人蓋房安然無事,只幾天,便順順當當把新房蓋好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宋異人開始蓋新房時,四方鬼神都來爭地盤,受香火,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推翻墻,踢斷梁,一把鬼火燒個光,鬧得宋異人望而生畏。
這一次蓋房時,四方鬼神又聞信來了。正要鬧騰時,姜太公突然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一個個都嚇得渾身發(fā)抖。因為他們都是姜太公所封,更主要是姜太公有一把打神鞭,怕犯在他手里受苦刑。所以,姜太公一說,往屋里一站,他們都嚇得四散逃竄了。
后來,這件事傳開了,凡蓋新房的人家,都效仿宋異人的辦法,上梁時為討個吉利,就寫副“上梁正遇黃道日,立柱巧逢紫微星”的對聯(lián)。在花檁上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款,有的人家還在花檁上用紅頭繩拴一雙筷子和一串銅錢,意思是:有吃、有住、有錢花。想讓姜太公長期住下去,永保主家平安。這個習俗沿襲了三千多年,直到如今,許多人家蓋房時仍沿用這一風俗。
而目前存在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蒙紅頭的習俗,也源自太公。
凡青年男女結(jié)婚的當天,新娘子都要手捧花瓶,頭上蒙塊紅布,人們都管它叫做“蒙紅頭”。
據(jù)說,商周之際,武王有位叔父叫姬仲,此人作戰(zhàn)英勇,指揮有方,屢立戰(zhàn)功,滿朝文武,大小官員,無不敬重。在牧野大戰(zhàn)中,還立了大功。
一日,武王班師回朝,大擺宴席,眾臣推杯換盞,猜拳行令,好不熱鬧,就在慶賀之際,也不知道哪位大臣多喝了幾盅,對姬仲開了個玩笑:“大將軍在戰(zhàn)場上是英雄,可在家卻是個狗熊,十足的怕老婆貨,哈哈哈!”他這一喊不要緊,卻引來了一場哄堂大笑,你一言我一語全都指向姬仲,把個姬仲譏笑得面紅耳赤,滿頭大汗,無地自容。武王在一旁看得一清二楚,他想:我姬家威名四方,堂堂皇叔豈能怕老婆不成?為了弄個水落石出,第二天夜里,他悄悄來到皇叔府上,想看個明白。他摸到窗下,踮起腳尖,用舌頭將窗紙?zhí)驖窈笸绷藗洞往里一看,果然不錯,皇叔正跪在老婆面前請安呢。這個情景使武王羞愧難當,他把袖子一甩,扭頭就走,到了金殿上,立即傳下了一道圣旨,命令所有文武百官,都要帶著夫人上殿,這些大臣誰也不知道這葫蘆里裝的什么藥,只得照旨行事。
等所有的官員偕夫人到齊后,武王坐在龍墩上,盛怒喝道:“來人呀,快把我皇嬸提上來!”大家面面相覷,疑惑不解,只聽武王說道:“大膽妖婦,竟敢在家欺壓皇叔,讓我皇叔給你下跪,我豈能饒恕于你?”眾大臣紛紛上前求赦寬恕,讓其痛改前非,饒她一死。武王大怒:“以前我只是道聽途說,沒有抓住把柄,昨天我親眼看見皇叔跪地給你請安,今天召集眾夫人來,就是要殺一儆百,以后哪個女人再敢欺壓男人,定斬不容!”
一聲令下,刀起頭落,姬仲夫人身首異處,這時在一旁的姜尚,手拿一塊白布,連忙朝她脖子上一按,白布立即被染成了殷紅色。
武王當即宣告:“這是例子,我就以這紅布為例,以后哪個女人再敢虐待男人,欺負丈夫,這就是下場。”
后來,姜尚把這件事情傳了出去,凡姑娘出門時都要頂塊紅布,沿襲成俗,以記住這血的教訓。
實際上,關(guān)于結(jié)婚時新娘蒙紅蓋頭,還有另一個版本的傳說。
說的是姜太公佐周伐商成功后,封商紂王為天喜星,專管人間婚姻嫁娶的送喜。但紂王不改好淫貪色的惡習,送喜時見到新娘嬌美,總喜歡非禮人家。老百姓非常氣憤,向姜太公告狀。姜太公就教大家以后送新娘上轎前,先在頭臉上蒙塊紅布,然后放起鞭炮。人們依言行事,紂王果然不敢再作惡了,只得老老實實地將新娘護送到男家。原來,姜太公隨周武王伐商時,是打著大紅旗進入商都朝歌的,紂王不僅挨過姜太公的神鞭,自焚死后還被割下腦袋,掛在紅旗上。如今見新娘紅巾遮面,又聞鞭炮聲響,誤以為姜太公又打旗祭鞭來收拾他,邪念頓消。自此,紅蓋頭成了新娘降伏喜神、逢兇化吉的護身之寶,連同發(fā)轎時燃放鞭炮的規(guī)矩,一起流傳下來。
許多飲食習俗也與太公有關(guān)
我國是世界上最講究飲食的國家,也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的國家。在各地的民間飲食文化中,與姜太公相聯(lián)系的也有很多。
比如現(xiàn)在人們使用的筷子,就是姜太公發(fā)明的。當然這傳說有些離奇,說是姜太公與老婆關(guān)系不好,老婆就想將他害死后另嫁他人。這天姜太公回家,老婆給他燒了一盤肉,讓他吃。姜太公正要伸手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連啄了他三口。他疼得手打哆嗦,結(jié)果肉沒吃成。姜太公覺得很蹊蹺,就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這只神鳥棲在一根竹枝上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太公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太公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太公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太公夾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而在山東,有一道廣饒名菜,叫姜太公魚芹,也與姜太公有關(guān),說的是姜太公封齊建國后,采取“通工商之業(yè),便魚鹽之利”的興國之策,結(jié)果使齊國民富國強。建齊后,姜太公仍保留著釣魚的嗜好,太公釣得魚后喜歡自己烹制,整條魚吃膩了,便剔去骨頭,留下魚肉與蔬菜同炒,并常以此菜宴客。賓客都說太公烹制的魚肉鮮美,且操魚勤奮,便有雅士做出絕句:“齊民富國盛,姜太公魚勤。”后人將“勤”改為“芹”,便成了今天用魚肉加芹菜、米拌勻同炒的“姜太公魚芹”。
另外,像人們常見的陜西名吃澆湯面和四川宜賓名吃李莊白肉,都與姜太公有關(guān)。
澆湯面據(jù)說最初發(fā)源于陜西乾縣,尤其在乾陵以北及永壽部分地區(qū)為正宗。在過去,只有在結(jié)婚喪葬的重大日子以及過年時人們才吃澆湯面。傳說姜太公從西岐起兵時,在如今的周公廟地區(qū)捉到巨蛇一條,大喜,犒賞三軍,將蛇肉切為小塊,做成臊子稱為臊子面(是今天岐山臊子面的前身,只是蛇肉早改豬肉了)。吃飽喝足,大軍前行,走到扶風興平地界,蛇肉所剩不多,就在蛇肉里加上菜蔬,如今那一帶居民吃面仍保持了那時的風格。到了乾縣一帶,肉沒了,菜也沒了,所剩只有肉湯,便用現(xiàn)有材料,將肉湯用大鍋煮,加入作料,鹽、醋、辣子,剁碎的菜葉,經(jīng)熬制的湯奇跡般地香飄十里,再將面煮好,撈到碗里,澆上熬好的湯,這便是澆湯面的前身。
另外,兒童玩具——風車,傳說也是姜太公發(fā)明的,原名叫八掛風輪,是避邪用的。傳說上天有個十頭鳥,因觸犯天規(guī)被砍下一個頭,就飛跑了。下凡到人間之后,到處亂竄,它的翅羽扇到哪里,哪里就遭殃。為制服九頭鳥,為民除害,姜太公制作了能鎮(zhèn)妖降魔的八掛風輪,九頭鳥怕亮怕響,就被制服了,從此民間盡享太平。
因為太多利于民生的創(chuàng)造,足跡又遍及四海,姜太公已經(jīng)融進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包括衛(wèi)輝在內(nèi)的許多地方,仍保留有不少與姜太公相關(guān)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