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文章

冬至習俗:九九消寒圖

2014/12/19 18:12:14 點擊數: 【字體:


    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于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九九消寒圖其實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冬至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冬至習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經過數千年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不管是可口美食,還是動人的傳說,無不使冬至這一節氣增添了不少百姓生活的情致和趣味,讓人們在溫暖與喜慶中迎接冬天的到來。

  按照我國傳統的歷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這個時段便是與夏季的“伏”相對的“九”;共有九個“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與“三伏”相對。整個冬季中,這九九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后,天氣轉暖,大地回春。

  關于“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不清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其實“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北方傳播較為普遍的“九九消寒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與發展起來“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熬冬”智趣游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消寒圖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種:

  圓圈九九消寒圖

  最簡單的一種: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旁邊寫上日期,每天涂一錢,涂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即待涂完圓圈便是“出九”的春天了。

  文字九九消寒圖

  寫九,是清代開始出現的,首先是在宮廷內實行。就是選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劃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雙鉤空心字體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色筆填實一畫,然后用筆蘸白色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陰晴雨雪。填完一個字就過了一個九,填完九個字,也就數完了九。如常用的九個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字的繁體),連成一句話,還能表現出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其它的九字還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等,充分體現參與者的聰明才智。

  梅花消寒圖

  畫九就是從冬至這天氣,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也有不用顏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號注明陰晴雨雪的。《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女子一般將其掛在梳妝臺邊,每天涂胭脂時抹上一瓣,待八十一天過去,冬去春來,素梅也變成了杏梅。如此韻致的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還有人為了手續簡便,先在一張紙上畫九個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個方格分成九個小方格,共八十一個小格,每個小方格代表一天。從冬至日起,每過一天,便在一個小方格里用色彩、符號或文字注明天氣的陰晴雨雪,每填滿九個小格,就過了一個九,填完八十一個小格就出九了。

  九九消寒圖的形式多樣,魚形消寒圖、娃娃消寒圖、葫蘆消寒圖等等,只要你肯發揮想象,就能創造出十分有趣的圖形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論文網(2014-11-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