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撐起架勢,即興表演。
一歲半的孩子像模像樣地跟著爺爺練腿功
七十歲的喬金生老先生表演起來像個老頑童
“世界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看中原,中原雜技看濮陽,濮陽雜技東北莊”。倒立、翻轉、走鋼絲、柔術,這些在平常人看來都是專業人員表演的動作,在濮陽市東北莊老百姓眼中卻是“小兒科”。東北莊,豫北一個普通的村莊,薪火相傳悄然演繹著生生不息的雜技傳奇。
2013年10月18日,70歲的喬金生老先生,在自己家里,在眾人驚嘆聲中,倒立、雜耍信手拈來,不喘不急。與老人形成極致對比的,是剛剛一歲半的馬博睿,像模像樣地開始學倒立、翻跟斗,活生生印證了村里的一句老話:“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人人玩雜技,都能露一手。”
這個有著“雜技之鄉”譽稱的村莊,與河北吳橋并稱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里,習演雜技已有300多年歷史,清朝中期進入全盛期,形成了著名的“喬、劉、李”三家班。喬家班最有名,曾奉清政府之命率團到日本、印度等20多個國家演出。如今的東北莊現有農戶559戶,其中“雜技世家”80余戶,雜技藝人400余名。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在村辦的雜技藝術學校排練廳里,幾十個孩子正在緊張地練功。看到記者走來,教練讓他們稍事休息后給大家露兩手。幾十個孩子有的倒立,有的騎單車,有的表演扔草帽,各展絕活。
160余人的學校里,孩子們平均年齡12歲,最小的學員5歲。他們每天上兩個小時的文化課,其余時間便是練功。學雜技的孩子長到十七八歲,大部分會加入到各個團,到全國巡演,有一些會考到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還有的孩子參了軍,對于他們來說,學習雜技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捷徑。
其實,村莊每一個角落都是雜技的樂土。苗圃旁,斷壁下,麥田間,玉米秸稈旁,自家狹促的小院內,總能看到他們樂此不疲的身影。陶碗、瓷杯、板凳、木椅、雨傘、竹竿、杈耙、鋤頭、鐮刀,在他們手里像被施了魔法,或飛動,或旋轉,或移位,或輕落,總是準確無誤、完好無恙,讓人嘆服,讓人驚愕。
不拘形式,不拘場地,田間地頭是舞臺,雜技雜耍是游戲,憑借著這種無需任何語言溝通的藝術,走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揚名海外。
雜技雜耍“耍”出大名堂。憑著過硬的本領,一批批雜技人才從黃土地里走出,一個個濮陽標簽的雜技節目在國內外屢獲大獎。《獅林春光》、《女子大排椅》先后奪得金獅獎,《攀登》榮獲意大利雜技最高獎總統獎,《抖空竹》榮獲意大利政府獎和最佳表演獎,《飛天》榮獲德國第五屆國際馬戲節金獎,成為國內外同類節目的頂尖之作。
據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濮陽雜技在省級以上乃至國際雜技藝術節等大賽中獲獎300多項。目前,濮陽市擁有各類雜技團體30多個,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經營收入1億多元。每年在海外演出的團隊有50多個,演員600多人,年創匯800多萬美元。
東北莊,這片雜技文化滋養的土地,它的未來與雜技休戚相關,它的明天將與雜技文化一起燦爛輝煌。作者:楊峰 谷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