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元宵節,古稱為上元節,起始于秦末漢初,興盛于唐宋與現今,其陣勢之喜慶堪稱中國節日文化之最。中國百姓心中的元宵節才是真正的團圓節,喜慶節,源于兩個理由:一是元宵節正好是正月十五月圓時,與中國人充滿愛意的月亮文化相融合,隱喻“團圓”;其二則是因與真正的春天春情相疊合,是一種熱愛和諧民族的總體理想契合,是中華民族祈福的“大團圓”。因此元宵節在中國人中也就演化為“‘雙喜’【囍】節”。
不過,中國人的“囍”倒還真的有些文化來頭。相傳,當年年輕的王安石赴京趕考,正好在元宵節路過一地,見一馬姓大戶人家,高掛走馬燈,燈懸一聯,征對招親。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一時想不出下聯,便默記于心。到了汴京,順利闖過詩、賦、策論三大考關,在最后一關面試時,主考官指著衙前的飛虎旗,出了一個對聯的下聯:“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要求對上聯。王安石看到這個下聯的樣式,就馬上想到了元宵節招親的那個上聯,因而開口就把招親的那半副聯對了出來。考官一聽大喜,頻頻頷首稱許。
王安石歸鄉路過馬家時,見招親聯依舊無人對出,便以面試的出聯回對,因而被招為快婿。一對新人拜天地時,又傳來進士及第的喜訊!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欣喜不已的王安石,立即在紅紙上揮筆寫下連體的“囍”字,貼在門上。據說這便是雙喜的由來呢。
雖說這樣解釋中國的“囍”難免有些牽強,然而,歷史的一些巧遇正好圓滿了中國人的創造力。現在中國人每每遇到大喜的日子就會寫些“囍”字作頭彩,特別是新婚燕爾的新房以及家園,在結婚這天萬不可沒有這個“囍”。在元宵節里的燈籠上,人們都喜歡剪寫“囍”字貼在上面,用以烘托喜慶和預示吉祥。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其實古人的這些詩句用在現在國人的元宵節上才是最貼切的。現在的元宵節不僅真正的笙歌春如潮,燈火不夜天,并且形式之下,內容才真正的是和平盛世亮笙歌。但愿“囍”賦予中國人的喜慶和幸福成為王安石想象不到的那個永恒!宋殿儒(原標題:元宵節陣勢之喜慶堪稱中國節日文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