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忙,麥上場”這一農諺形象描述了芒種時節,人們收獲農作物的景象。芒種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道:“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就是說,大麥、小麥等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 谷、黍、稠等農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農諺說“芒種芒種,忙忙種”,正道出了芒種的重要性和人們的忙碌。芒種的民間習俗主要有煮梅、送花神、安苗、打 泥巴等,此外還有一些飲食習俗。
什么是芒種?
所謂“芒種”,象征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芒種是傳統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正式開始。
“二十四節氣起源很早,春秋時代首先確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后不斷進行完善,到秦漢時期,芒種等二十四節氣名稱即已確立。”高巍介紹,在漢代《太初歷》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
芒種一般在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的時候。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曾有這樣的記載:“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芒種”到來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1] 左河水的《芒種》詩稱其氣象和農忙的情況為”艷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中國古代按照時間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古代認為‘陽極陰生’,芒種來臨,夏季也愈發炎熱,這時‘陰氣’開始出現。芒種來了,也是提醒人們注意調整生活習慣。”高巍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