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
青蓋巡九州,在東西人怨。
士為知己死,女為悅者玩。
恩義茍敷暢,他人焉能亂……
阮籍繼承了父親阮瑀的音樂基因,從小就有音樂天賦,成年后“妙于音律”,與其侄子阮咸一起,均入列“竹林七賢”。阮籍擅長彈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琴家之一,代表琴曲有《酒狂》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阮氏祖孫三代都是音樂家,阮瑀孫子阮咸是琵琶演奏高手,琵琶又名“阮咸”,即因其名而來,代表作是《三峽流水》。
點評
如果就音樂上的建樹而言,曹阮兩對父子可謂各有千秋。但曹氏父子在歌詞創作上更勝一籌,阮氏父子在樂曲發展上作用更大。若以專業水準PK,阮氏父子勝出的概率或許大一些。
唐代的“快男”
選手:汪倫 代表作:《踏歌送李白》
選手:王維 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
如果在唐代舉行“快男”PK,也許更為熱鬧。眾所周知,用來吟唱的詩歌,在唐代得到空前發展,文學史上有“唐詩”之定義就是這個道理。“歌詞”都如此輝煌,可以想見,會“唱歌”的“快男”怎么會少?
如果參加比賽,有望拿到獎項的,應該是汪倫和王維二人,二人各有拿手作品。
汪倫以“踏歌”見長,他原本是“官場中人”,唐開元年間任涇縣令,卸任后隱居涇縣桃花潭畔。汪倫仰慕同時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李白應邀于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秋天來到桃花潭。汪倫以美酒款待李白,辭別后,又用踏歌送走了李白。李白《贈汪倫》說的就是這件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踏歌者唱的曲子可以反復吟唱,也可以聯唱。唱時還可以用多段曲子與歌詞聯在一起詠唱。當一個人詠唱時,其他人可以在一起和著唱,這種唱法被稱為“和聲”或“泛聲”。
踏歌其實是一種載歌載舞、既歌又舞的表演形式,在唐代最流行。劉禹錫《雜曲歌辭·踏歌行》一詩,描寫的便是當時詩人親見的踏歌表演。汪倫的歌唱得如何好,李白并沒有直說,但從“不及汪倫送我情”一語中,可知汪倫的情真意切。
王維是名詩人,與汪倫是不同風格的音樂人。史料記載,王維“善解音律”,長于琵琶彈奏。其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已成“送別詩”中的名篇,在當時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被改編成歌曲,易名《陽關曲》和《渭城曲》,詩句本身就包含著依依惜別之情,在歌中反復疊唱,再加上婉轉哀怨的曲調,回味無窮。由此,誕生了別具一格的音樂旋律《陽關三疊》,并迅速成為當時的流行音樂,被廣為傳唱。
很可惜,《陽關三疊》的曲調到宋代已失傳。目前所能見到的《陽關三疊》是在琴歌中保存下來的,現代音樂家分析其已被明、清音樂家改編,失去了唐時的原汁原味。
點評
不論是“踏歌”,還是“陽關三疊”,汪倫和王維這兩位唐代“快男”,都給后人留下了魅力無窮的音樂想象空間。如果汪倫PK王維,王維晉級的機會可能更大一些。倪方六【原標題:中國古代的“快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