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嫁巫娘》帶給觀眾最大的驚喜是音樂設計別出心裁。很多觀眾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豫劇和京劇在一部戲中同時出現,而且配合得天衣無縫,毫不別扭。甚至一句唱詞中前半句是豫劇,后半句是京劇也非常順暢。
擔任該劇音樂設計的是我省著名作曲家左奇偉。她在幕后伴唱結束后對記者說,這次創新本是一次無奈之舉,卻一鳴驚人。
左奇偉說,由于曹復永是臺灣當紅的京劇小生,他與王海玲在配戲過程中,很難用豫劇發音進行表演,這也促使自己下定決心要將京劇和豫劇同臺演出。在探索中,她發現在同調式中將京劇和豫劇的音樂結合起來十分和諧,同時在重要段落的開始處使用觀眾熟悉的阿里山之歌也毫無別扭的感覺,這堅定了自己創新的決心。
《花嫁巫娘》在臺灣和上海演出的成功讓左奇偉十分欣慰,她說,創新必然伴隨著爭議,但不能因為有爭議就裹足不前。音樂無國界,豫劇音樂和京劇音樂在本質上都是由音符構成,而音符不分劇種。“這次嘗試讓我受益匪淺,今后還會繼續創新。”
盡管《花嫁巫娘》加入了京劇元素,還運用了不少話劇元素,但該劇仍然保留著濃郁的豫劇色彩。臺灣豫劇團團長胡偉姣表示,臺灣豫劇團在新編及實驗劇目的嘗試上走得很遠,吸引了大量青年觀眾,使豫劇在臺灣煥發了新的活力。她說:“豫劇的根在大陸。隨著兩岸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們與河南省豫劇界的合作也越來越多。大家不僅交流了豫劇表演藝術,還互通了在市場運作方面的經驗,交流讓大家共同進步。”記者劉 洋【原標題:新編豫劇《花嫁巫娘》 上海預熱“中原文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