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困:難進新人 后繼乏人
對于一個劇種而言,后繼無人是個關系到能否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王克告訴記者,吸納新鮮血液一直是戲曲人才培養的大問題,人才的招入多從各市縣的文化藝術學校和戲校。當然也有很多戲迷想加入,但很多戲迷到了舞臺上就不行了,只有一些悟性好、有名氣的才能被招進劇團。目前,對于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來說,這些年只能是“遇著優秀的多進幾個,遇不著好的可能一個都進不了”,而因為工資不高以及人員編制的問題,很多戲校學生即使畢業了也都轉行了,不愿意去劇團。雖然演員的工資不高,但有編制的退休人員有社會養老保險金,至少能老有所養。所以就算待遇不高,如果能解決編制,還是有人愿意干的,但現實是,編制成為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保障,很多人都去了南方影視城這些地方。
鄧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偉偉告訴記者,戲曲事業最需要資金扶持,而現在鄧州市越調劇團演員們的工資已成問題,只能勉強維持現狀。“工資低,加上編制等問題,新演員進不來,藝人弟子也進不來,一個劇團演一個正規的戲,演員兵和將都搭配不齊,這些現狀已經導致部分劇目失傳,而一些表演絕技也已經失傳了。”崔偉偉不無痛心地說,鄧州越調面臨老演員相繼去世、新演員沒有傳承到位的艱難境地。
社旗縣文廣新局黨委書記郭金發說,越調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劇種,需要多排戲,進一步加強業務管理,滿足送戲下鄉的需要。但由于演員年齡老化,名角有些去世了,有的受待遇影響調走了,劇團現在的演出力量明顯不夠,急需新生力量,但年輕人也因為待遇差,發不了工資,不愿意學了,所以這些年,社旗越調團沒有引進新人。
2012年改制后,扶溝縣越調團改名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現有在編演員30人,加上臨時演員及退休返聘的,能經常演出的演員有41名。“這些年,我們的工資就沒發全過。”被問到工資待遇時,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宋平均無奈地說,即使是在編的演員,這些年工資也只能發三分之一,而他們的全額工資也不足2000元。這樣的工資待遇最直接的影響是人才難進,宋平均說,雖然中心核定的編制是55人,但有編制也吸引不到人才,“20年沒進人了,戲校畢業的人都不愿意來。”現在中心最年輕的演員也已經40歲,青黃不接的現實是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面臨的最大問題。
而讓襄城縣越調劇團團長段國民最難過的就是沒有新人可用,雖然核定的編制是60人,但這些年根本沒進新人,“這樣的工資待遇也招不來人。現在演員嚴重斷層啊!”段國民說,老演員接近70歲體力受限,不能經常演出,新人補不上,本來人才就缺,待遇問題更是大大影響了年輕人學戲的熱情。
場地之困:辦公排練 缺少場地
讓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王克感覺比較尷尬的是越調傳承保護中心目前在外面租房辦公,因為拆遷,而新辦公地蓋了三年還沒蓋好,排練就只能租別人的倉庫。
襄城縣越調劇團團長段國民說:因為擴路,劇團被“沖”掉了,暫時借住在一幢二層小樓里,加在一起有10間房子,放些道具、服裝,“只能算倉庫”,而平時排練就在一個廢棄多年的劇院里,根本就是一處危房。
鄧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偉偉說,勉強維持中的鄧州市越調劇團沒有專業的排練場地,演員們平常就在劇團的院子內排練,在簡易的水泥地上“唱念做打”。□策劃 文體新聞中心 執行 記者 端子 實習生 孟凡【原標題:河南越調系列報道之二 越調劇團在困頓中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