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歷艱辛:難壞了創作團隊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中華傳統文化史和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和顯赫的地位,但老子的藝術形象在戲曲舞臺上一直都是個空白點。河南省越調劇團是怎么想到讓老子走上舞臺的呢?
“河南省越調劇團一直都是以表演諸葛亮聞名,光是我的老師申鳳梅大師就有7臺諸葛亮劇目,我也有一臺。但是不能老是吃老本演出傳統劇目呀,我們一直都想有一些新的嘗試。”河南省越調劇團團長申小梅告訴記者,河南省越調劇團所在的周口市既是老子故里又是越調發源地之一,他們一直想把老子的形象搬上越調舞臺,去詮釋和弘揚老子的思想。
然而,對于《老子》的整個創作團隊來說,如何詮釋老子和道家精神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可以說就是螞蟻啃骨頭,一點點地去琢磨”。編劇孟華告訴記者,《老子》著筆于8年之前,8年之間十易其稿,從神壇老子,到半人半仙老子,再到平民老子,讓老子從天上地下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地轉了一周,才完成了中國戲曲史上老子藝術形象的實驗性塑造。
負責唱腔設計的王炳燦也同樣面對難題,如何在保留申派男女同腔同調、高亢激昂的藝術特色之上,抓住申小梅演“老子”的藝術特色?根據人物與劇情發展需要,王炳燦加入了歌曲、民間小調等新的音樂元素,讓老子的聲音呈現出委婉細膩的一面。
從未出現在戲曲舞臺上的老子如何裝扮,又讓造型設計張杰反反復復來回揣摩。“如何才能詮釋出老子的仙風道骨又讓觀眾覺得可親可近呢?”最終張杰以《西游記》中的太上老君形象為原型,設計出了一個鶴發童顏、飄逸灑脫的老子形象。
而對于擅長演諸葛亮的申派傳人申小梅來說,飾演一個全新的老子更是讓她一籌莫展。“沒有前人可以借鑒,于是臺步也不知道該怎么走了,手勢也不知道該怎么擺了,眼神也不知道該怎么樣了,全都被束縛住了,急得我不住地流眼淚。”后來在導演李利宏的指導下,申小梅逐漸擺脫了以前演諸葛亮的那些程式化的東西,“我就反復地練,別人都休息了我還在對著鏡子苦練,反復琢磨,慢慢地也就找到感覺了”。申小梅還大量閱讀了與老子相關的文獻資料,“盡最大的可能去了解、理解和把握老子的內在思想精神”。
開拓市場路:
讓越調走向世界
經過打磨,越調《老子》2008年搬上舞臺后,就以其精彩表演先后獲得河南省戲劇大賽金獎、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并且成為2012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之一。5年時間內,《老子》在全國各地先后演出近300場,受到了省內外觀眾的歡迎。
“作為河南的三大地方劇種之一,不得不承認,越調的發展是相對滯后的,甚至面臨著越來越邊緣化的境地。”申小梅告訴記者,在《老子》取得這些成績后,如何推廣越調,讓越調走出去,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已經成了他們的當務之急。
“一開始我們很擔心,越調這么一個相對小眾的北方劇種,甚至不少外地觀眾連‘越調’和‘越劇’都搞不清楚,能否得到大家的認可。”然而,《老子》2010年在廣州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展演時,當地不少對老子題材感興趣的文史專業大學生都慕名前去觀看。雖然對越調一無所知,但兩個小時的演出下來,這些學生都被吸引住了。他們找到申小梅說:“《老子》這部戲詮釋的老子的思想智慧,我們全部都看懂了,并且覺得像看剛上映的美國大片一樣新鮮。”
今年11月10日,越調《老子》代表河南受邀參加第十五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展演后,上海市文廣新局局長激動地說:“我本來還納悶越調跟越劇有啥區別呢,沒想到這么高亢激昂,而且越調表演都是中州韻,吐字特別清,我都聽得懂。”在場專門前去觀摩的保利院線老總也被《老子》所震撼,立刻邀請越調《老子》加入保利院線進行全國巡演,“越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重要的文化意義,《老子》又把這么大的歷史題材詮釋得深入淺出,無論是歷史文化價值還是現實教育意義,都是優秀劇目的樣本”。
在深圳演出結束后,河南省越調劇團還要回到河南參加“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對于他們來說,《老子》的市場之路還有很長。申小梅說:“老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很受關注,越調《老子》也在打磨中一步步地更加成熟。下一步,我們打算去省外更多的地方并且爭取能去海外演出,一定要把河南越調更大范圍地推廣出去。”策劃 文體新聞中心 執行 記者 梁寧【原標題:越調《老子》走出河南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