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

2016/2/26 16:31:34 點擊數: 【字體: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

圖①學員在一針一線創作繡品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
 
圖②浙江瓷器班學員拉坯練習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

圖③蜀繡班學員們繪制紋樣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
 
圖④原福州脫胎漆器廠技師為
 
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
 
圖⑤學員相互切磋 文化部非遺司供圖

 
    編者按:在總結試點工作的基礎上,1月13日,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啟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詳見本報1月15日9版)。此事受到廣泛關注,贊成者、擔憂者均有。為此,本報特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就讀者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

    1.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答:自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矚目成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稱《非遺法》),完成了全國非遺資源普查,建立了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形成了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等符合中國國情和非遺特點的多種保護方式,出版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社會各界參與熱情日益提高,宣傳展示氛圍日漸濃厚。

    目前,我國有38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非遺名錄項目,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04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986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294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保護經費42億元。文化部陸續對318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工作,命名了100家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等一系列理論著作和搶救記錄成果相繼出版。

    文化部將以“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為指導,以人的培養為核心,以融入現代生活為導向,積極提高社會參與程度,努力擴大傳承人群隊伍,推動非遺事業可持續發展。

    2.為什么要開展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答: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在列舉確保非遺生命力的多種保護措施時,專門強調了“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的傳承。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

    建立科學有效的非遺傳承機制,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文件精神,貫徹《非遺法》,履行《公約》的重要措施。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非遺的自發性傳承面臨的困難增多,現有傳承人隊伍高齡化現象突出,傳承斷層現象愈發嚴重,單純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已經不能適應現有年輕群體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不能適應現在的家庭人口結構。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就是著眼于完善傳承鏈條、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后勁的一個新舉措。我們以非遺中覆蓋面最廣、最能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類項目為切入點,委托高校等相關單位組織研修、研習和培訓,幫助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及衍生品開發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傳統工藝振興。

    3.開展研培計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第一,“活態傳承”的理念。《公約》中明確提出,締約國采取的各種保護措施,只有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才是真正的保護措施。維護和促進非遺的生命力,是我們研究制定非遺保護政策措施的基本立足點。

    第二,“走進生活”的理念。早年民族企業家杜重遠曾痛心地評論過20世紀初的景德鎮陶瓷:“社會所需要的瓷器不會制,而出的皆是陳舊樣式,不知改良,以致不受社會歡迎。因此,國瓷漸被洋瓷打倒,尤以東洋瓷暢銷各省”。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非遺要在日常生活中振興,在社區居民的需求中振興。我們不能人為地將非遺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甚至封閉起來。

    第三,“以人為本”的理念。《公約》中反復強調,保護非遺的目的是為遺產持有的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滿足各社區、群體及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我們的非遺保護要順應人民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發揮非遺在帶動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4.研培計劃是怎么開展的?

    答:2015年4月,我們委托中央美術學院開展了研培計劃的試點工作,組織木雕、剪紙、漆藝、蘇繡的20位中青年傳承人,以“非遺保護與現代生活”為主題開展研修,得到專家和學員的一致認可。

    隨后,從2015年暑期開始,我們委托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3所院校,分批次啟動普及培訓、研修和研習試點。截至目前,試點院校陸續舉辦了9期研修班和26期普及培訓班,培訓學員1800人次;委托清華大學等3所高校和雅昌文化集團啟動了7個研習項目。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對試點工作進行了總體評估。評估報告認為:研培計劃適應非遺保護工作的客觀需要和傳承人群的主觀需求,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2015年11月,文化部聯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正式在全國范圍實施研培計劃。經過對推薦院校的嚴格遴選和實地考察,我們會同教育部優先選擇了專業實力較強、非遺保護工作基礎較好的57所高校作為2016年研培計劃首批參與高校。今年第一季度將陸續開班。

    5.研培計劃的培訓內容是什么?

    答:根據“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的總體要求,研培計劃的培訓內容分為五個模塊:課堂教學、考察觀摩、交流研討、實踐訓練、作品展示。

    課堂教學主要教授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包括非遺保護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美學原理及美術基礎、原材料知識、相關非遺項目的案例分析和專題鑒賞等。這主要是完善學員的知識結構,“教師傅所不教,教師傅所不能教,師傅能教的由師傅教”。

    考察觀摩和交流研討包括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工作室、實驗室等,請國家級或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講述學習經歷、創作歷程和心得體會,并與高校師生互動交流。

    研培計劃專門設立了實踐訓練和作品展示環節,要求學員在分組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作品創作,并在培訓結束時集中展示,以求學以致用,檢驗成效。

    6.研培計劃的特點是什么?

    答:一是提出“傳承人群”的概念。在傳承隊伍中,不僅有被認定的各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有尚未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人,還有非遺領域大量普通從業者。提出傳承人群的概念,就是希望讓傳承成為人群的傳承,而不僅是單個傳承人的傳承;希望更多的普通從業者能夠逐漸成為優秀的傳承人;希望通過大規模的培訓,為新一代的代表性傳承人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是充分發揮高校的優勢。高校,尤其是綜合性高校,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在人才培養、信息傳播和知識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高校開展培訓有利于提高傳承人群的文化藝術素養,開拓傳承人群的眼界。

    三是采用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研培計劃分為研修、研習和普及培訓三個層次。

    研修旨在推動跨界交流,增加學養,開闊眼界,提高能力,主要針對具有較高技藝水平的傳承人或資深從業者。目前主要選擇了省、市級的代表性傳承人或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徒弟參與。

    研習旨在解決作品創作、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中遇到的瓶頸問題。主要采取組織中青年傳承人進入高校工作室、實驗室及設計企業研究學習的方式。

    普及培訓是全面提高傳承人群的文化素養、學習和領悟能力的基礎性培訓,主要面向非遺項目面廣量大的普通從業者。招收學員強調“定項目、整建制、成氛圍”,以利形成集體效應和持續性的學習研討氛圍。如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核雕班學員全部來自蘇州光福鎮核雕專業村。文化部還委托上海大學、南京旅游職業學院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系統培訓傳統工藝、特色餐飲等方面人才,準備用幾年時間,幫助果洛州培訓1000人次。果洛州總人口近20萬,這項培訓工作如順利完成,將對果洛州的非遺事業和脫貧致富發揮重大作用。

    7.參訓學員和參與院校的反饋如何?

    答:受訓學員都非常珍惜文化部和教育部為他們提供的學習機會。河南開封木版年畫傳承人李力表示:“培訓讓我遇見了許多同樣熱愛非遺的伙伴,我們彼此堅定了傳承的信心和決心。”上海大學培訓班學員李星星表示:“通過培訓,知道了怎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今的生活聯系起來,怎樣用古老的技藝創造出適應現代生活的美感。”大部分學員均表示希望以后還有機會接受類似的培訓。

    試點院校表示,研培計劃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的,有力促進了高校相關學科建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表示,“希望通過研修項目打造一個學術交流平臺,使更多對傳統工藝感興趣、對非遺保護傳承事業有熱情的人加入進來。不同專業和行業背景的精英的加入,將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發展鏈條中的不同環節,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增添新的活力。”一些院校已準備在學員來源地設立工作站。

    院校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對研培計劃表示了高度支持。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副廳長呂霞表示:“研培計劃是針對非遺保護傳承面臨癥結的有效實踐,是讓非遺在當下復活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重大實踐。高校、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加入為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8.有人士提出:培訓是不是對非遺項目的大規模改造?

    答:研培計劃不是對非遺項目的大規模改造。整項工作是在“謹慎論證、充分準備、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指導下,遵循“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本要求,逐步開展的。

    第一,所有參與院校都經過了嚴格遴選,均具有多年非遺保護的教學和研究基礎,如設立了非遺博物館或傳承人工作室、開設過非遺課程、邀請過傳承人到校授課、與傳承人建立有長期合作關系等。

    第二,在課程設置上,我們要求參與院校需設置“傳承人講壇”或“傳承人談傳承”等環節,讓代表性傳承人為學員授課,幫助學員更深入地認識和體悟所傳承項目的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中央美術學院喬曉光教授將培訓課程總結為“知情、知藝、知辨”。

    第三,非遺中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表演藝術類項目,如何有效擴大傳承人群和受眾,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們尚未將其納入培訓范圍。

    第四,在工作中我們始終注重實際效果的分析與評估,重視各參與方及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在開班、授課、結業各環節都進行了跟蹤考察。

    需要強調的是,研培計劃并不是要取代原有的師徒傳承。一個多月的綜合培訓不可能完成任何一個科目的系統教學,更不可能取代師傅的教導。我們的目的是讓傳承者提高理解和領悟能力,讓傳授者探索更好的傳授方式。

    9.培訓中有的高校為傳承人群開設美術基礎課程。有人士擔心:這是否會造成傳承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背離?

    答:研培計劃是分層次開展的,美術基礎課程主要針對普及培訓班中缺少美術基礎的普通從業者。

    我們應當正視傳承人群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現實情況。隨著青年人群的進入,傳承人群中有過學歷教育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很多人已經接觸過美術基礎等課程,這是一個大趨勢。在現代社會,我們沒有理由、沒有資格、也做不到將文化傳承與學習新知識、了解外部世界相對立,甚至隔絕開來。

    實踐證明,美術基礎教育與繼承傳統文化并不矛盾,不會造成傳承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背離,反而可以通過不同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幫助傳承人加深對本民族文化內涵、底蘊的認識,促進傳承人更加自覺地傳承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許多有突出成就的傳承人都曾在美術專業院校學習深造過。東陽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光正曾多次表示,上世紀60年代在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現中國美術學院,研培計劃試點院校之一)進修學習的經歷,是他從業生涯的重要飛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工美大師中,擁有相似經歷的人還有很多。

    10.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是什么?

    答:下一步,我們將以傳統工藝為重點實施好研培計劃,協調高校和企業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文化部將印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6—2020)》。在未來5年內,文化部和教育部將逐步擴大參與范圍,鼓勵更多高校和設計企業及相關單位參與,并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行政部門結合各地實際條件,制定專項計劃,落實經費保障,開展本地區研修、研習和培訓工作。通過多層次的研修、研習和培訓,不斷提高非遺傳承人群的總體素質,促進非遺保護傳承水平躍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保護文物要不忘初心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