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正在實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搶救性記錄工程,優先記錄年滿70周歲以上以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傳承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一些傳統絕技絕藝隨著傳承人的去世成為歷史。內蒙古42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目前已有5人離世,超過60歲的占總人數三分之一以上,搶救性記錄工作迫在眉睫。
近兩個月,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對蒙古族長調民歌、四胡、馬頭琴音樂、蒙古族服飾、好來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8名傳承人進行了搶救性采錄,每位傳承人口述采訪時長在5小時以上。
搶救性記錄的內容包括傳承實踐經歷與人生經歷、項目背景、技藝流程與特色等,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知識與精湛技藝。搶救性記錄工作形成的錄音、錄像、文字記錄等影音及圖書資料,經過必要的素材加工或數字化加工后,將被納入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