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天壇硯亦稱盤古硯、“盤硯”,是我國名硯之一,因產于河南濟源之盤古、天壇山、硯山等地而得名。天壇硯石質油膩濕潤,紋理緊密細膩,具有堅而不脆、柔而不綿、滑而不溜的特點,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的珍愛。
據濟源市梨林鄉漢墓考古發現推算,天壇硯早在東漢時期已有制作,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開始批量生產,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稱贊天壇硯:“石自天壇產出,松煙磨去生香,雖然質樸古雅,卻能細膩風光。”
天壇硯石藏于太行山脈王屋山斷層巖石深處,已發現開采的石坑有盤谷坑、天壇坑、硯山坑、黃龍坑等多處,開掘采用的硯石有30余種,上乘的如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豬肝紅、柳芽黃、焦白、金線玉帶等。子母、三彩、瓜籽石比較少見,被視為珍品。
天壇硯的設計制作大多因石賦型、以石立意、因材施藝,依具硯材的自然成色和不同紋路及外觀,精心揣摩,力求達到工藝與自然的和諧。天壇硯雕刻精細、色澤沉穩、造型生動、古樸大方,如“龍鳳呈祥”、“盤谷全景”、“海天旭日”、“雙龍戲珠”、“松鶴延年”、“梅蘭竹菊”、“天壇春曉”、“太白醉酒”、“三彩葫蘆”等,將實用、觀賞、收藏集于一身,實乃硯中極品。
2011年,入選第三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