軹國歷史名人
商山四皓:指西漢初年濟源籍高士:東園公,夏黃公,甪里先生,綺里季!端膸烊珪泛汀稇褢c府志》中記載:漢,四皓者,皆河內軹人也。軹是今濟源軹城,史料記載四皓因躲避秦朝苛政而退隱山林,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余,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
濟源王屋山的避秦溝,因四皓于此躲避秦朝苛政而得名。軹城鎮的綺里村有綺里季墓。承留三皇村原名三皓村,相傳因東園公,夏黃公,甪里先生埋葬于此,故名。承留鎮花石村有商山和商山寺。
濟源境內王屋山東王母洞附近的崖壁上刻有商山四皓所著的《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體現了四皓隱居山林,不慕權貴的心聲。
商山四皓淡泊名利,堅持道德操守的高風亮節也成為歷代詩文、繪畫一再表述的主題。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商山四皓》、《過四皓墓》和白居易的《謁四皓廟》。兩漢時期的繪畫作品有《商山四皓》和河南鄧縣出土的南朝磚畫《南山四皓》。
聶政:戰國時俠客,以任俠著稱,為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關于聶政的故事,最早見于《戰國策》,之后又有司馬遷所著《史記·刺客列傳》。兩者均記載聶政是“軹深井里”人也。聶政的故鄉是軹城鎮泗澗村。村西的道路旁,有個巨大的土山,就是聶政冢。聶政冢南側有聶政祠。
史料記載,聶政本以屠業為生。一天,一個叫嚴仲子的人找到他,重金聘請他刺殺韓國奸相俠累,為民除害。聶政因為老母健在,姐姐還未出嫁,便一口回絕。嚴仲子欽佩聶政的孝順,執意留下禮物,便離去了。母親去世后,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便潛入相府,刺殺俠累。后被相府衛士圍攻,聶政苦戰后寡不敵眾,于是削面挖眼,剖腹自盡。后人為了紀念聶政,在每年陰歷的二月初二,都來這里燒香、許愿,順便來給英雄墓培土,這墓冢就越來越大。
聶政有個姐姐叫聶瑩,聶瑩的哭,與聶政的刺,同樣著名于歷史。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述,聶政死后被暴尸街頭,韓王懸賞千金尋查刺客姓名。聶瑩趕到韓都,從腳上的鞋子認出了弟弟,于是撫尸痛哭。面對眾人的震驚,聶瑩邊哭邊說,我弟弟自毀面容是怕我受牽累,我豈能為保自己的性命而埋沒他的一世英名呢?最后,聶瑩悲哀而死。司馬遷贊嘆聶瑩說:“非獨(聶)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姐弟倆的忠烈之舉,在周圍的諸侯國中廣為流傳。后人感念聶瑩的事跡,便將她的塑像立于聶政旁邊。
抗日戰爭年代,郭沫若曾據此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千古絕唱《廣陵散》也是根據聶政刺韓王的故事編寫而成。
張禹:漢代丞相,著名的儒學大師,字子文,河內軹(今河南濟源東)人。幼年聰明好學,通曉卜意,為人謹慎、敦厚。長大后,先后拜師向沛郡施讎學習《易經》,向瑯琊郡的王陽、膠東國的庸生求教《論語》。學成后被推舉授任郡里的文學一職。漢宣帝甘露年間,諸儒把張禹推薦給宣帝,授予官職。不久,張禹參加考試,考中了朝廷博士。
漢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四月,皇子劉驁被立為皇太子。張禹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教授太子《論語》。此后,他先升遷為光祿大夫,幾年后做了東平國(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內史。漢成帝即位后,張禹因做過成帝的老師,被封為關內侯。
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張禹任丞相,被封為安昌侯。他為相六年,于鴻嘉元年(前20年)因年老多病請求退休,成帝再三挽留后才同意,并賜給安車駟馬,黃金百斤,罷歸府第,以列侯的身份每月的朔、望日入朝,位為特進,見禮如同丞相。除此之外,還為他安排了從事史五人,加封四百戶。后來皇帝還多次給予賞賜,前后達數千萬。
張禹在任成帝老師時,曾將他解答皇帝提問的內容整理成《論語章句》一書獻給成帝。他的《論語章句》博采眾家之長,內容豐富,出刊后,加之本人又尊貴,所以在當時很流行,人們都根據他的觀點來理解《論語》,于是便有了“欲為《論》,念張文”的盛傳!驹瓨祟}:大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