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從地域上分,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因受其鄰近的兄弟劇種山東梆子的唱腔影響,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因遺留了部分秦腔的韻味,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細分大致如下:
1.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帶地區流行的豫劇,為標準的中州正韻。
2.豫東調:豫東調也稱之為東路梆子、下路調,是祥符調傳入豫東后形成的一個豫劇地域流派。因鄰接魯南,亦近山東梆子,咬字較重,弦高,故有“高調梆”之稱。
3.豫西調:在洛陽、鄭州等地,又稱之為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調:在彰德、懷慶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靜時,梆聲可聞數里,弦音低,故有“平調”之稱,亦稱“大悠梆”。
5.豫南調:種類繁多,在南陽一帶,盛行曲子。其他越調、道情及另一種俗名“靠山黌”亦有演出。
(二)人們在談論豫劇流派時,也有以藝術家個人的名字為標志的。例如“常(香玉)派”、“陳(素真)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唐(喜成)派”等等。為了更加明了起見,現將上述各個“流派”的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分述如下:
常(香玉)派:唱腔極富特點:一是樸實、新穎、耐聽,且富時代感;二是形象鮮明、準確,極富個性;三是風格清新、獨特,更富色彩性。
陳(素真)派:陳素真原宗“祥符調”,但她并不拘泥于祥符調。早在1935年前后,她大膽地吸收、融會了豫西調和一些新的唱腔素材,充實、發展了祥符調,從而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演唱風格。由于陳素真擅長假嗓演唱,她的唱腔顯得較為華麗、明快、激越、跳蕩、清新、耐聽。
崔(蘭田)派:音域寬廣、音質純凈、音色甜美、韻味淳厚;唱腔樸實無華、細膩含蓄、形象準確、情真意切;演唱咬字準確、吐字清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唱腔流暢自然、深沉委婉、纏綿悱惻、蘊纖衰怨。
馬(金鳳)派:演唱——雍容、富麗、清新、明亮,似珠璣揮灑,像溪流清新,如花香誘人。
閻(立品)派:閻立品豫劇“閨門旦”中的杰出人物,也是豫東調這一流派中極富個性、深諳詩文、精通音律、善度唱腔的藝術大家。她以委婉、秀麗、含蓄、甜美的演唱和樸實無華、準確細膩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性格各異的古代婦女形象。
唐(喜成)派:唐喜成原宗“沙河調”和“祥符調”,但他并不拘泥于這兩種聲腔,而往往吸收很多新的素材充實他的唱腔創作,特別是“豫西調”中寒韻的借鑒和運用,拓寬了他演唱的色彩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原標題:豫劇流派怎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