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9年,河陽節度使李元淳“引沁水開渠七十余里”,這條新建的渠被命名為廣利渠。廣利渠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豫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達到了“河內之人無饑年之慮”的狀況。
公元825年,新任河陽節度使崔弘禮大修秦渠,據《舊唐書》記載,修葺后的枋口各渠,“灌田千頃”。
公元833年,在濟源出生長大的唐代名臣溫造擔任河陽節度使。溫造一生的歷史成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抑制藩鎮割據勢力;二是興修水利。溫造到任后,上書皇帝,再次修葺、加固枋口各渠,不僅完善了原有的渠道,而且將渠系范圍首次擴大到武陟縣,使枋口各渠的灌溉面積涵蓋豫北五縣五千多頃的土地。
隋唐史料中,對于枋口各渠的記載可謂惜墨如金,讓后來者只能在一個輪廓的影像中去還原它的清晰。幸運的是,眾多唐代詩詞,為我們更為直觀地描述了沁河兩岸的繁華與秀美。
“萬株古柳根,拏此磷磷溪。”這是孟郊《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中的一句,從中我們不難窺探出秦渠枋口的歷史滄桑。“老翁真個似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枋口)釣魚時。”韓愈的《盆池五首》告訴我們,那個時候的沁河漁業是相當興盛。“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聽人言,金秋入吾手。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蹬上懸泉,澄灣轉枋口。”白居易的《游枋口懸泉偶題石上》展示給我們一幅美麗的畫卷:五龍口不僅是惠民利民的水利工程,更是引得文人騷客慕名前來的旅游勝地。□記者 朱金中 文圖【原標題:司馬懿沁河岸邊修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