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愛縣及中站區一帶流傳著兩首民謠,現簡單談談,愿與大家同享。
第一首是:“一清化、二李封、三柏山、四期城。”
清化,即清化鎮,是現在的博愛縣城前身。過去沒有博愛縣,只有清化鎮,歸沁陽管轄。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主豫時,根據吉鴻昌將軍的呈請,并取孫中山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之意,設置博愛縣。當時,在這片地方清化鎮最大了,有諺語為證:“清化街五里長,再走五里到許良(博愛許良鎮)。”故當地人把清化放在了第一的位置。
李封,即中站區李封村(元朝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學家許衡的故里)。1948年,焦作第二次解放后,焦作縣政府下設焦作、李封、王褚三個區,中站一帶歸李封區管轄。1949年,焦作縣改焦作礦區,設李封鎮政府,中站一帶歸李封鎮管轄,既然又是區又是鎮的,那地方一定不小。由于李封村大,為便于管理,就把李封分為三個村:李封一村、李封二村、李封三村,這在焦作十分罕見,故李封便坐了第二把交椅。
柏山,即博愛柏山鎮,因生產柏山缸而遠近聞名。據說,過去的柏山鎮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缸窯密布,紅紅火火,一片繁榮。
期城,即博愛期城村。期城是個普通村莊,卻分為上期城和下期城,可見也不小。
第二首民謠是:“柏山缸、上莊姜、七方的姑娘不用相,王李馮封好窯場。”
柏山產一種優質的陶土,俗稱白矸,是生產缸的絕好材料,故柏山缸質量好,耐使用,成為柏山的主導產品。
上莊,即博愛上莊村,因生產姜而聞名。上莊姜塊頭大、姜絲細、味道鮮美,成為人們喜歡的一種食品,是博愛地方特產之一。
七方,即博愛七方村,村中姑娘長相俊秀,勤勞賢惠,心靈手巧。據說七方村過去多養蠶,村里姑娘在剝繭抽絲、紡紗織布方面練出了嫻熟技藝,深得眾人喜歡,也贏得了小伙子們的癡心,把能娶到七方的姑娘當成一件幸福的美事。故大家一致認為:七方的姑娘不用相,個個都是好姑娘。
王李馮封,即中站區王封村(含東、西王封村)、李封村(含李封一、二、三村)、馮封村(含東、西馮封村)。這幾個村的下面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元代許衡稱這里是“臥牛之地,日進斗金”。清朝末期,英商福公司就在此地開鑿了東大井和西大井(即李封礦和王封礦),瘋狂地掠奪焦作的煤炭資源,兩個礦井生產的優質煤炭曾供給英國皇室專用。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礦山煥發了生機,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王李馮封好窯場,名不虛傳。